作為城鄉接合部的家長,一直以來都有點苦惱。他們既想帶孩子去市區體驗各種實踐基地,但又苦于來回奔波,耗費太多時間。不過,近日丁橋街道的家長卻收到了一個福利,不用出遠門就可在丁橋街道參觀“自然博物館”。
這個“自然博物館”有點小,只有240平米,建在浙師大丁蕙小學的教學樓中,學校稱之為“智慧生態館”。上周五,浙師大丁蕙小學啟動了開館儀式。
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生態館設置了森林、巖洞、沙漠、實地、農田五種經典地貌,在搭設的高山、流水、巖石旁,還收藏了老虎、狐貍、小松鼠等百余種動物標本。更好玩的是,里面還有傾斜木屋、騰空鏡、留影壁等可互動的場景,學生可以在里面盡享科學知識帶來的神秘感。
根據記者跑線多年的經驗,校園里建成“自然博物館”,這在杭州中小學尚屬首家。
孩子摸到標本很興奮
傾斜木屋里驚叫連連
校園里有這么一個“大寶藏”,孩子自然是最開心的。開館后,記者跟著孩子們一起走了一圈,發現每個孩子都有些手舞足蹈。走在最前面的一個小個男生,在“小導游”的示意下,輕輕地、迅速地摸了一下一個小動物標本。
“呀!是真的!”男生像觸電般收回雙手,趕緊握成小拳頭,跺著小腳跟后排的同學分享這個“秘密”。擠在后排的學生可不在意這些,拼命踮著腳尖把小手夠到標本邊上。“以前跟爸爸去西湖文化廣場的自然博物館逛過,那里面的標本可都是被玻璃隔開了。”后排一個女生說,這回可以帶著爸爸到學校來觸摸最真實的標本了。
孩子直接觸摸標本,這勢必加大了標本的損耗率。對此,校長吳樹超卻有些“縱容”。雖然,這一所生態館看似規格很高,但吳樹超一點都不介意孩子們去摸、去體驗,他甚至希望增多孩子走進生態館的頻率。他認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都需要保護。
除了動物標本,整個場館的“地貌”被劃分為五塊,既有熱帶沙漠,又有貴州的溶洞。學生不出遠門,就可以近距離感受到語文書、科學書上提到的風景。
當然,最讓學生喜歡的就是可以互動的區域,因為每個場景都跟變魔術似的。比如,留影壁內,學生對著墻壁做各種姿勢,燈關了以后這些形態就會“留”在墻上,這主要是因為留影壁上有熒光粉;騰空鏡環節,學生往里一鉆,身體竟然自動“消失”了;傾斜木屋內,孩子們的身體怎么都站不直,屋內尖叫連連。
這兒將是一個生動的課堂
周邊孩子也可前往體驗
生態館五大地貌中,有一個“農田”場景看著略顯“突兀”,稻谷、蘿卜、青菜“種”在地上,邊上的農屋里,又“放養著”幾只雞鴨鵝。
“這些是家長們的建議。”吳樹超透露,這塊農田的地方本來是一片沙漠。早在開建生態館之前,學校就跟家長們群策群力。有家長提出,如今的科學、語文課本上涉及了許多農作物,可如今的學生卻很少有機會了解它們,甚至連最基本的五谷雜糧都不認識。為了給孩子增加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生態館建農田的想法就這么應運而生了。
目前,浙師大丁蕙小學的智慧生態館,已申報杭州市第二課堂實踐基地。今后,丁橋區塊、江干區區塊乃至全市區塊,其學生和家長都可以免費參觀。而學校目前也已制定了相關的生態校本課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