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揚子晚報微信上開展了一項“微信里最讓人討厭的行為”的調查,近3000名網友參與投票,其中“轉發”、“廣告”、“投票”分別以19%、19%、18%的得票率高居前三名。
微信里最讓人討厭行為
1轉發狂經常發一些廣告微信,讓我幫忙轉發19%
2廣告主朋友圈里賣東西,而且價格是淘寶的N倍19%
3投票狂各種投票,今天給她孩子,明天給她孩子老師,后天給她孩子老師的領導18%
4刷屏狂各種養生啊、禱告啊、祈福啊之類的東西15%
5自炫狂每天在朋友圈里曬些高大上的東西,不是豪車就是國外旅行或者是大餐12%
6小氣鬼總是在微信群里搶別人發的紅包,但是自己從來不發9%
7奔走狂每天都在微信運動里排行第一名,早上7點半,他已經走了2萬步5%
微信這些行為網友吐槽滿滿
網友俞小姐告訴記者,自己特別討厭“廣告主”。我朋友圈里有個人賣化妝品,經常發那種是運用產品前后的比較的圖,一般運用前的要么滿臉疙瘩,要么全身贅肉,看得人很是惡心,更可惡的是,這個人不但在朋友圈發廣告,還經常用廣告@自己。“你說這是啥意思?意思是我也長這樣嗎?”俞小姐憤憤不平地表示。
“投票狂最煩,比如我們有些同學群,平時大家談天說地互相調侃都很愉快,但是有些人,總會在里面發各種投票的東西,今天讓你幫她孩子投票,明天幫她同事投票,后天幫她老公投票,剛開始大家抹不過面子還會應付下,時間長了,她再發,大家都不說話了。”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這些投票既沒有意義又浪費時間,每次都要找半天點好幾次才能找到,最討厭的是還有一些投票微信號,必須要關注才能投票,對于這樣的微信號,她投票完后只有一個態度——取消關注。
家住浦口的秦女士說,她的朋友圈里一個將近60歲的婦女,經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發化妝后的大頭照。大廠的金女士說,有一次外出旅游,旅游途中認識一名熱心的大姐,也挺聊得來的。后來她們成為微信好友之后,發現這位大姐家里是開麻將檔的,每天中午在朋友圈里發麻將檔里的事情,炫自己的丈夫和兒子勤快,然后再炫自己可以睡到中午起床,接著是坐在麻將桌上和誰誰誰一起打麻將。
“明明只是拍個礦泉水瓶,但非要露出個方向盤上的寶馬車標,讓人不得不懷疑曬水的動機。”網友“月月”最討厭的則是自炫狂,“每次你上班正忙得半死的時候看到她都在海邊休假,那是什么樣一種感覺啊?”
身邊的案例
A老師做微商拉家長入保健品群
想退群又怕得罪老師
南京某公司白領張女士最近向記者吐露一件尷尬事。兒子的一名任課老師與張女士相處不錯,互加了微信。這位女老師在半年前貌似做了微商,天天在朋友圈里發保健品廣告,還經常發一段段很“勵志”的話,鼓動大家做微商,聲稱現在就是個微商時代。還拿明星說事,諸如:孫儷在做微商,李晨在做微商,連郭德綱都做微商了,央視知名評論員楊禹也說,他女兒做微商比他還賺的多,等等。
“我們希望老師多關照孩子,也希望能及時關注到教育方面的咨詢,可她整天發保健品廣告,還讓我幫轉發。”張女士說,有時朋友圈被廣告刷屏,她抹不開面子時也會幫轉發,但是發多了感覺自己的朋友都變少了。后來,這位老師又把張女士拉入那個保健品的群,說讓群熱鬧熱鬧。“這個群有80多人,十分活躍,群里的人都是做這款保健品的,天天跟打了雞血似的,談論的也全是保健品,就像傳銷一樣,一早就打招呼。”張女士還念了幾段話:“早安分享,夢想確定期限,就變成目標,目標經過分解就變成計劃,計劃經過行動就變成現實,還有伙伴分享,從企業家角度分析微商的速度、微商的年營業額已不是幾百萬、幾億,而是每年幾百億,不是傳統企業能比的。”張女士說,她原本想把這個群設置成“消息免打擾”,后來看到老師也在里面很活躍,不想得罪老師,就一直沒退群,現在只好轉為“潛水”。
B閨蜜朋友圈賣衣服好貴
買后質量出問題卻不好意思說
大學生小馬告訴記者,她的閨蜜自從做了微商似乎變了個人,朋友圈發的內容都是各種化妝品的代購和廣告,還經常向她推銷。“一次不買吧也不好意思,買了,那些東西也不敢用,在微信里配的圖片都是名牌,實際上許多是假貨。”
小馬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有一次在微信朋友那里購買了一件打底褲,價格挺貴的,結果第一次穿就破了一個洞。她再找那個朋友,那個朋友居然不理睬她了,維權也無門。“淘寶網店里買個東西,出了質量問題還能給個差評呢,這到了朋友圈,有脾氣都沒地方發了。”
C有人發紅包但卻不敢搶
原來每個背后都有“炸彈”
微信里搶紅包是很多網友都愛的活動,雖然往往都是些零錢,但卻很有滿足感,逢年過節朋友間互相發發,既有趣味又能增進彼此的感情。
但是關于紅包,網友們也有發現一些令人厭惡的行為。“有的人永遠在搶紅包卻從來不發,小氣。”“我最煩那些常年‘潛水’不說話,但搶紅包卻一個不落的。”“經常裝土豪發紅包,一打開永遠是1分錢,1塊錢能裝100個紅包。”
年輕人喜歡開玩笑把請柬說成是“紅色炸彈”,最近,很多微信紅包也成了一些網友心中的“紅色炸彈”。市民李小姐不久前因為參加一次線下活動進入一個微信群,剛開始跟群友暢談甚歡,但不久后卻對這個群屏蔽了消息,對群內網友的紅包她更是不敢碰不敢搶。“有人發紅包,你一旦搶到,他會馬上@你,請你幫忙轉發商家的廣告,或者幫忙投票,幫忙到朋友圈點贊,總之是干各種事。這樣的紅包已經不是娛樂了,變成了被利用后的小恩小惠,讓人很不舒服。”
■教你一招
如何處理好微信中的負能量
微信無疑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包羅萬象的負面信息、垃圾信息也不可避免。對此,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從事社會學、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的錢再見教授坦言,自己在使用微信中,如果有人沒有經過他的同意,把他拉進一個信息海量且不需要這些信息的群里,這些信息勢必會干擾自己,讓自己受到信息轟炸,他會選擇退出。他認為,別人利用微信平臺獲得了信息傳播的權力,但自己又不需要這樣的信息,那么別人拉他進一個陌生群就屬把這種傳播權力強加到自己身上,那么自己不受干擾的權益就受到了侵犯。
打個比方說,上述張女士兒子的老師兼職做了微商,學生家長又希望與老師搞好關系,但家長又不愿意接納這些海量且不需要的信息,可以說老師是利用了教育權作為捆綁,侵犯了家長不受干擾的權益,作為家長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避免受到這種干擾。同時,針對這一現象,政府部門也應該出臺相應的制度來規范,因為僅靠道德是無法約束的。
南京市委黨校政法教研部、新聞評論員惠天老師認為,微信交流也屬互聯網活動,過去在沒有互聯網時,大家需要面對面交流,移動互聯網讓大家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各種信息,積極的、負面的信息都會在網絡上放大,也不可避免,網絡交流也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社會上出現的現象,網絡上一樣會出現。以微信上轉廣告為例,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從環保角度來說,比街頭發傳單環保、節約資源。對于用戶應該習慣海量信息,不一定要點開每一個群里的消息,也可以關閉不需要關注的推送。為避免一些誤會,人們不要總是點擊手機,通過網絡交流,不妨多見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