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日,廣州全城幾乎所有中小學家長都收到了學校的“緊急call”,要求家長們更改確認好“全國中小學生學籍基礎信息確認表”,并下載一款名為“教育技術服務平臺”的手機軟件用作該表的拍照上傳,此舉引發家長關于隱私安全的擔憂,懷疑其是否通過學籍管理電子化的途徑來強行推銷軟件并采集數據,以達到商業化目的。
家長們的擔心與猜測,并非杞人憂天。筆者最近在填寫孩子的學籍信息時,也覺得所填寫的家庭信息太詳細,像父母工作單位、家庭離學校多遠、孩子上下學的交通方式是什么,說實話,這些項目與孩子的學籍管理并無多大關系。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些家長懷疑有商業公司在偷偷收集學生及家長的信息。
這些年,學生、家長信息泄露事件屢有發生,去年3月,江蘇曝出77萬條學生信息被倒賣的新聞;今年初,北京也曝出200萬條中小學生信息被泄露;而前不久,北京警方也成功打掉了一個敲詐勒索的犯罪團伙。犯罪嫌疑人利用掌握的大量詳細學生信息,打電話給家長,警告家長花錢“消災”……
學生個人信息泄露并非這幾個案子——快放暑假了,一些家長的手機會“準時”收到培訓班廣告;該中考了,家長手機會收到臨考培訓班的招生電話……各樣精準“信息服務”送達的背后,是不法分子利用各種手段買賣學生個人信息,并施展狂轟濫炸信息騷擾的嚴峻現實。家長對教育部門收集信息的敏感,恰恰正是因為一些地方教育部門、機構對學生信息保護的不力。
一張信息確認表上,記錄了孩子與家庭的詳細信息,這些信息一旦泄露,無疑會對隱私安全罩上陰影。技術層面分析,隱私信息一旦被上傳至手機APP這樣的準公共平臺,無論怎樣保護和加密,在黑客技術發達的現實下,都有被泄露和盜取的風險。正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量,教育部門果真有必要如此收集學生信息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