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海外置業正呈現一些新趨勢:投資者更理性,市場更細分;德國、日本和泰國成為新的投資熱點;而在傳統投資熱點美國,中國留學生呈現低齡化趨勢,購房需求從短期出租向長期居住持有轉變,對商業地產的投資也從純粹購買辦公場地轉向企業并購。
近日,中文國際房產資訊平臺居外網發布了題為《直面海外房產華人買家》的消費者調查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海外置業熱潮波及中國二三線城市的中小企業家,在海外置業動機中,投資占35.8%,移民占34.2%,教育占18%,生活方式或旅游占6.7%,投資者年齡主要集中在35-45之間。
葛奕婕認為,現在的海外置業投資者越來越理性。居外網最大的用戶群體是持有現金資產在50萬到100萬美元的中產階級,他們現在更關心投資回報率的問題。海外置業的市場現在更加細分,例如居外的頂豪業務推出3000萬美元的豪宅,面向身價幾十億的投資人;而對于其他的投資者,澳洲或新西蘭的農場、農地則是較受歡迎的項目,原因在于此類地產一方面可以用于投資,一方面擁有的土地可以繼承。
據居外網中國區總經理葛奕婕介紹,今年,德國、日本和泰國成為新興的海外置業熱點。2014年3月至12月,平均每月有250萬華人消費者訪問居外網,通過追蹤用戶在的物業查詢、頁面瀏覽量、房產經紀人電話記錄等方式,居外網計算出2015年第二季度各國購房意愿指數,發現日本的購買意愿指數環比上升54%,泰國環比上升51.3%。
葛奕婕認為,熱點城市的出現首先由于國家層面的因素,近年來中德關系友好發展,促進中國公司在德投資增長,帶動個人地產購置。其次,德國在歐洲經濟體中經濟增長較為強勁,柏林房價正處于上升期,吸引了更多華人投資。同時,中國留學生是德國最大的海外留學生群體,也促進了當地的地產投資。
葛奕婕稱,日本經歷20多年經濟不景氣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提振經濟的措施,再加上東京成為2020年奧運主辦城市,房價有上升的趨勢。“東京的物價甚至比上海便宜,而且日本的單身公寓很受白領歡迎,加上日元貶值,這些因素都吸引中國投資者。”
而泰國的熱門地產項目主要集中在旅游城市,如普吉、清邁。葛奕婕分析,在泰國買房的華人考慮到離中國較近,購置的房產可用于旅游度假,這類買房者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活,而不是投資需求。
據居外網調查,2014年,在美華人花費1051億美元購買美國房產。美國華人購置房產均價約為145.95萬美元,略高于本土約129.22萬元的平均水平。紐約華裔所購房產均價為490萬美元,比紐約市所有房屋交易的均價高9倍。
中國留學生正呈現低齡化趨勢,更多的初中生來到美國。一位在紐約居住30年,并從業3年的地產經紀人ShirleyHu向財新記者介紹,紐約擁有包括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茱莉亞音樂學院在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吸引了眾多中國留學生。但這幾年留學生越來越趨向低齡化,從大學過渡到初中。她經手的客戶很多都經營個人生意,在繳納美國投資移民EB5的50萬美元項目投資款后,會根據學校區位尋求住房,后期也會由于升學等因素更換房產。據她了解,這些購房者基本上都有豐富的出國經歷,看重紐約的教育資源,購房更注重品質,對價格不太敏感。
同在紐約的蘇富比國際地產經紀人VannessaKaufman向財新記者介紹,在美華人購房最大的變化是從短期出租轉變為長期居住持有。在紐約購置房產的華人投資者追求穩健投資與資產保值。2008年紐約房價下降25%,2009年整個曼哈頓房產交易只有4筆,但2010年迅速回升25%,比其他地區受金融危機影響要小。Vannessa介紹,去年紐約資產平均升值18%,高投資回報率吸引更多的中國購房者。她認為,與日本人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購房之后快速脫手不同,中國購房者都是長期持有,所以短期看華人投資者確實在推動紐約房價上升,但長期看市場依舊穩定。
美國第六大商業地產經紀公司SperryVanNess亞洲地區執行總裁JeffAlbee對財新記者說,目前華人在美國的商業地產投資,也從純粹的買房做辦公場地,開始轉向企業業務的并購。同時,美國的地產經紀公司也由單純的賣房,過渡到幫助中國企業了解美國市場。
JeffAlbee認為,近幾年中國政府開放了海外投資管制,是很大的政策利好,極大的推動了華人海外置業的增長。而美國人一般認為中美的生意會在合作中取得共贏,因此對于中國資本的進入并不恐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