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84年前的“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開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策劃炸毀沈陽柳條湖路段南滿鐵路路軌,隨即嫁禍中國軍隊,進而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次日侵占沈陽。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3月,日本匆忙拼湊起“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中國東北地區漫長的奴役與殖民統治。
日本發動事變,侵占中國東北,并非“事出偶然”,而是蓄意制造。法國著名史學家讓·巴蒂斯特·迪羅塞爾在其《外交史》中有如下論述:爆炸發生之際,日本人“恰巧”在鐵路附近操練。之后,“日本軍隊立即占領了沈陽,接著又占領了長春和吉林。日本軍隊在幾個星期內就控制了整個滿洲。”“奇怪的是,所有的日本軍隊幾乎是同時在9月18日晚上采取行動的”。“因此,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個預定的計劃”。
推行“大陸政策”關鍵步驟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挑戰國際秩序、推行“大陸政策”的關鍵步驟。所謂“大陸政策”,是指日本以稱霸東方為目標而推行的對亞洲大陸的侵略擴張政策。亞洲大陸一直被作為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地緣戰略重點。
日本通過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嘗到了以武力攫取利益的甜頭,擴張野心持續膨脹,謀劃獨霸中國東北。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危機,加快了日本推進“大陸政策”的步伐。對外依賴嚴重的日本經濟受危機打擊較歐美更為沉重,大批企業倒閉,主要工業部門開工率僅在50%左右。經濟的極端困境引發政治危機,社會矛盾激化。為緩解國內壓力,轉移社會不滿,日本統治集團在強化對海外殖民地掠奪的同時,大幅增加軍費支出,加緊擴軍備戰,積極謀劃以武力奪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1931年6月,日軍參謀本部在作戰部長建川美次主持下制訂了《解決滿洲問題方策大綱》,這實際上是一份軍事侵占中國東北的行動計劃。
映射列強遠東爭霸格局
“九一八”事變映射帝國主義列強遠東爭霸的國際關系背景。一戰期間,日本趁歐美列強無暇他顧,加緊對華擴張,向袁世凱政府提出“二十一條”要求,試圖將中國變成其獨占的殖民地。戰后,日本經濟實力增強。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日本超過英美躍居首位。根據《凡爾賽和約》,日本繼承了德國在華一切特權及太平洋赤道以北島嶼,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勢力進一步增強,這導致它與西方列強特別是美國矛盾加劇。
一戰后的美國隨著經濟與軍事力量的增長,急于奪取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霸權,迫切要求根據新的力量對比重新瓜分世界。針對日本在華勢力的迅速擴張,美國參議院1931年1月成立專門委員會,研究制訂對華經濟擴張計劃,建議對華貸款3億美元(即“白銀貸款方案”),供中國收回被日資控制的鐵路。美國資本大量涌入東北,計劃修建與南滿鐵路平行的鐵路,開始與日本展開激烈爭奪。
美日矛盾激化構成“九一八”事變的多邊背景,而國際關系列強爭霸的本質又決定了日本的侵略行徑無法被有效遏止。日本軍事侵占中國東北,公然挑戰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破壞了遠東太平洋地區的均勢格局,而美英出于借助日本鎮壓中國革命以及反蘇反共的目的,對其采取了姑息縱容政策。
中國由衰而盛的轉折點
“九一八”事變成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由衰而盛的歷史起點。面對強敵入侵,曾經一盤散沙的中國社會空前團結起來,匯成了求解放爭獨立的浩蕩洪流。“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國內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動,進而在中國共產黨號召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
在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下,中國經過14年浴血奮戰,最終戰勝了侵略者,百余年來第一次贏得了反抗外國入侵的民族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從世界范圍看,“九一八”事變不僅是日本對華武裝侵略的開始,也是其爭奪亞洲霸權、走向發動世界戰爭的起點。中國率先以武裝斗爭抗擊日本侵略,不僅由此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序幕,也由此打響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全民族抗戰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
歷史沉淀后的寶貴鏡鑒
“九一八”事變留給我們的不僅是國恥之痛,更有歷史沉淀后的寶貴鏡鑒。在事變發生前后的日本,以1930年刺殺首相濱口雄幸為開端,右翼團體及少壯派陸海軍下級軍官連續策劃制造了多起血腥暴力事件,目的是為排除政黨政治,建立國家壟斷經濟體制和軍人法西斯政權。事變發生后,日本社會的“軍國熱”進一步高漲,各種參軍熱、捐款捐物熱、游行示威支持關東軍等狂熱舉動,為構筑軍國主義的社會基礎創造了條件。
今天的時代、今天的日本較84年前已有云泥之別。根據和平憲法,內閣統攬行政,成員只能是文職人員。盡管如此,當前日本社會政治中出現的某些“歷史相似性”仍令世界感到不安。安倍內閣將“強軍路線”與歷史修正主義捆綁推進,日本政軍關系在悄然變化,軍隊在國家決策與政策遂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逐步恢復。在第84個“九一八”紀念日到來之際,執政的自民黨強行推動旨在使日本重新成為“能戰的國家”的新安保法案。
歷史昭示,中國的穩定、富強、進步、發展本身,就是對地區與世界和平繁榮的最有力保障。中國唯有真正發展好、建設好,才是對任何居心叵測勢力的最強有力的威懾。今天的中國已經完全擺脫了近代史上被動挨打的弱國形象,正在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人需要適應時代的變化,走出歷史悲情,樹立國際視野,以平和向上的心態與世界互動,以理性與智慧思考建構亞洲的永久和平,包括更深刻地了解、更準確地把握日本——這個昔日的入侵者、永遠的鄰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