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20年間資助346萬余名農村困難學生
10月30日是希望工程開始實施20周年紀念日。記者從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了解到,20年來,希望工程累計募集捐款超過56.7億元人民幣,資助346萬余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繼續學業,建設希望小學1.5萬余所。
據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有關負責人介紹,20年來,作為希望工程的發起者和組織者,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始終堅持“助人自助”的核心價值觀,始終堅持希望工程“助農民的后代人人有書讀”的公益理念,動員社會,協助政府,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提供持續的、多方面的救助和支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繼續學業,提升能力,獲得發展。
這位負責人表示,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20年來,數以萬計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完成學業,成人成才。如今,他們有的成為企業技術工人,有的回到農村擔任鄉村教師,還有的成為科研人員、高級管理者……希望工程改變了許多農村貧困家庭孩子的命運,甚至改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
據悉,20年間,希望工程在我國農村貧困地區援建希望小學共計15940所,其中,80%集中在西部、中部和東北三省。希望工程還陸續捐建了圖書室、數字電影設備、希望網校、快樂體育園地、快樂音樂教室等教育設施,使農村孩子得以享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希望小學已逐漸成為當地農村社區文化傳播的中心。
1989年10月30日,成立不久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宣布,面向海內外募集捐款,設立基金,開展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活動。此項工作被命名為“希望工程”。
20年跨越,希望工程全面升級
希望小學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遞增,“救助模式”轉型為“救助—發展模式”
20年前的10月30日,一項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在中華大地拉開序幕。20年后的今天,它已經走過千山,跨過萬水,扎根貧窮的農村,落戶封閉的山寨,靠著它,一批批貧困農家子弟圓了上學夢,猶如插上翅膀,振翅高飛,命運因此而改變。
20年募集捐款56.7億多元人民幣
有一張公益宣傳畫中的“大眼睛”令人難忘,這張名為《我要讀書》的黑白照片中,一位小姑娘手握鉛筆,一雙大眼睛望著前方……
“我要讀書!”這一渴求很快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希望工程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關注和支持。1990年9月5日,他為希望工程題名;1992年10月,他以“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資助了廣西百色市平果縣希望小學,讓25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1989年10月,93歲的女革命家帥孟奇老人在得知希望工程的消息后,率先捐款2000元,成為向希望工程捐款第一人。
1989年11月初,天津市塘沽區實驗小學學生周桐將自己準備買變形金剛的27元零用錢捐給希望工程,成為第一個為希望工程捐款的小學生。
積沙成塔,集腋成裘。為了讓農民的后代人人有書讀,20年來,海內外無數愛心人士慷慨解囊。20年來,用希望點燃希望,讓溫暖傳遞溫暖,這一社會公益事業募集捐款56.7億多元人民幣。這里凝聚著數以億計的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傳承著中華民族扶弱濟貧的優秀傳統,彰顯了動人的和諧社會理念。
近年來,除了個人的積極捐款外,大批中外著名企業、社會組織踴躍投身希望工程。公益的旗幟,回報社會的意識,召喚著大家,吸引了大家。
據統計,在希望工程前10年的捐贈中,個人捐款或集體捐款占到九成以上,而由機構出資捐款的僅占6.5%。2004年之后,在中國青基會的捐贈記錄中,法人機構的捐贈占到90%以上,其中還有許多跨國公司。
20年資助346萬名農村貧困學生繼續讀書
1989年10月,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小學的張勝利等13名失學少年成為希望工程的首批受助學生。從此,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中等職校學生接受希望工程“一對一”的捐助,繼續他們的學業。
截至今年9月,希望工程以助學金、獎學金等方式,資助農村貧困地區346萬名少年兒童重返校園。希望工程資助的學生遍及所有貧困縣及國家重點扶持縣。
1996年6月,希望工程受助學生張勝利、讓英、胡晶晶赴美國參加第26屆奧運會火炬接力。中國的希望工程,中國青少年自強不息、陽光向上的精神風貌贏得世界的贊譽。
蘇明娟——她那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至今還震撼著無數的心靈,成為希望工程乃至中國當代公益事業的一個標志。在希望工程的資助下,她如今已大學畢業,成為一家商業銀行的員工。
周標亮——鄧小平同志當年捐款資助的一位壯族女孩,師范學校畢業后,她毅然回到老家廣西百色地區的平果希望小學當老師。如今,她已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校長。
無數個蘇明娟、周標亮、張勝利、讓英、胡晶晶正沐浴著愛的陽光,幸福、快樂地成長。
自從1990年5月19日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省金寨縣落成,希望小學以每年760多所的速度遞增。如今,已經建設希望小學15940所。在西部,在老區,在邊遠的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淳樸的農民們說,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學校!
幫助受助的學生學校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希望工程被譽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參與面最廣、影響最大、成效最為顯著的社會公益事業。
近年來,隨著國家義務教育免費政策的實施,農民后代對教育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他們已將關注的重心由教育的起點公平轉變為教育的過程公平。
如今,和諧的春風吹拂綠色的田野,秉承“助農民的后代人人有書讀”的神圣使命,讓同一藍天下的少年兒童享受到同樣的教育資源,是希望工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追求。
2007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將希望工程的“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標志著希望工程的動員和服務工作的全面升級,即在動員社會力量,繼續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助學金、繼續幫助鄉村小學改造危舊校舍的同時,不僅“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通過物質、精神多方面的持續扶持,幫助受助的學生和學校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
希望工程的全面升級包含了一系列公益服務產品:希望工程教師培訓——將著力提高希望小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希望工程圖書室——為希望小學捐建小型圖書館,讓孩子們讀到優秀的課外書籍;希望工程電腦教室——為希望小學捐贈電腦,讓師生們能夠上網學習;希望工程快樂體育園地——為希望小學捐贈體育器材,讓孩子們享受體育運動的快樂;希望工程數字電影院線——為希望小學捐贈數字電影器材,讓學校的師生和周邊的農民人人看電影;希望小學校園歌曲——讓孩子們學唱著名作詞、作曲家為他們專門譜寫的十首少兒歌曲;希望教師——選派一流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到希望小學當志愿教師,教電腦課、英語課、音樂美術課;還有專門編輯的《希望工程公益讀本》,設計開發的“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等系列公益活動,將面向所有希望工程的受助學生,傳播“助人自助”的公益理念,幫助學生增強公民意識、平等意識,學會助人,傳遞愛心。
希望工程,是人類美好情感的交融,是億萬民眾用愛心托起的一輪太陽,陽光照耀下的希望學子在一茬茬茁壯成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