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12月,是離校未就業大學生就業的最后“攻堅階段”,也是市南區湛山街道仰口路社區的勞動保障協理員楊洪娟一年中最忙碌的幾個月——她每天要給待業大學生打電話,通知他們按時領取一次性求職補貼;宣傳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了解他們的求職需求;幫他們推薦對接崗位……電話打不通或者電話里解釋不清的,還要登門“送服務”。
來自我市人社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6273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在招聘崗位相對充裕的情況下,大學生“有業不就”為哪般?近日,記者對此展開調查采訪。
啃老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0.97:1,這是前不久公布的我市二季度人才供需比,它意味著,每個招聘崗位有不到一個人來求職應聘。與一季度1.66:1的人才供需比相比,較大的降幅意味著崗位相對充裕了,對應屆大學生來說工作更好找了。
然而,有崗位不等于有就業。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用這句話形容周麗(化名)當下的狀態再合適不過。從聊城大學東昌學院畢業回青后,小周一直賦閑在家。到街道領取一次性求職補貼填表時,小周在“未就業狀態”下選擇了“自愿暫時不就業”,理由很簡單:“不想這么快被工作束縛,想趁年輕到處走走。”
截至目前,我市仍有6273名青島籍應屆大學畢業生尚未就業。與今年預計的3.8萬名青島籍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這一總量相比,離校未就業大學生人數占到近兩成,其中不乏像小周這樣不急于就業的“啃老族”。
“這部分學生比重近幾年有增多趨勢,屬于就業意愿不強的。”市人社局大學生創業服務中心主任張在祥認為,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衣食無憂、經濟壓力不大。 “這些‘90后’的父母現在大多45-50歲左右,具備一定經濟實力。而這些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與‘70后’、‘80后’相比,就業賺錢養家的負擔明顯要小得多。”
“就拿我們社區來說,有不少原先湛山村的村民,家里起碼兩套房子,靠房子租金也能養活一個大學生了。”楊洪娟直言,城中村改造拆出一批“拆二代”,成為小部分大學生“暫時不就業”的原因。
挑剔型:只選喜歡的,堅決不將就
在日前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應屆畢業生小胡告訴記者,大四下學期他曾在一家廣告公司實習,但干了三個月后發覺自己并不喜歡廣告公司頻繁加班的工作節奏,臨近畢業小胡放棄了這份“到手的工作”。對找工作小胡并不著急:“總不能為了趕緊把自己 ‘脫手’,勉強干不喜歡的工作吧。”
“現在大學生特有主見,只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和專業對口的工作,對工作比較挑剔。不僅學生這樣認為,連家長也是這種觀點。”市南區人社局就業科副科長段薇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