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3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48.8%;手機網民5.94億。根據調查,在中國網民中,網民中10-39歲年齡段占比為78.4%,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占比為31.4%,在整體網民中占比最大。網民中學生群體占比最高,為24.6%。
通過數據,我們能夠直觀地看到,約占一半國民人數的網民群體中,青少年成為了主力,也反映出廣大青少年生活網絡化的趨勢和特點,這對于我們日后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機遇在于網絡化的渠道方式將青少年集中到了同一個平臺,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大體也能夠對當下的青少年心理有個精準的基本了解,說白了就是大數據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調研樣本,為我們更好了解青少年心理,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及學習教育工作,奠定了空間基礎和樣本支撐。
誠然,網絡的確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社交方式,也構成了新時代下社會群體關系的模型,可謂是現今人類不得不依賴且不得不用好的一種資源。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且不得不思考的是,當網絡淪為有害信息的“高速公路”時,我們應該如何阻止淫穢色情、暴力、恐怖、殘酷、迷信等繼續泛濫?看著網絡生態“惡化”的情勢,許多青少年都對網絡生出了一種忌憚,一種怕被負面信息埋沒的不自信感便油然而生。孩子怕被有害信息侵蝕,家長更怕,但學習生活偏偏又離不開互聯網,這是必須破解的難題。
在此,筆者提出另一種防范思路。對于網絡空間的雜草必須要修剪、整治。用“修剪”二字,是因為想要根除,不僅技術上達不到,治理成本更是高昂。通過社會共識,通過集中整治可以有效抑制情況繼續惡化,起到凈化作用,但說到底還是治標的辦法。治本,在于加強青少年的自身抵抗能力。社會從來都不是純凈的,青少年要成長,要進入社會,呵護之余也必須教給他們直面邪惡的勇氣與不被誘惑的定力。
對待暴力、恐怖等信息,我們告知孩子什么是正義,教導他們正確的是非觀,拒絕暴力是拒絕不義的暴力,而面對敵人的侵略,面對國家生死存亡,拿起武器,使用暴力保家衛國,則是一個公民天然的職責和義務。要將單純的暴力行為轉化為愛國主義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上。就像用災難寫滿的近代史讓我們銘記下的“珍惜和平、緬懷英烈、發奮自強、愛國愛家”這些道德品質,無疑就是在苦難中升華的正面能量。
對待色情信息,要重視青少年性啟蒙教育,適當引導,自然談論,不能談“性”色變,將性當做禁忌,消除孩子的好奇心,對性有整體而正確的認識,防止因“探索的天性”而被網絡上一些語言所誘惑。
此外,防止迷信,要看從小擁有信仰,在生活中領會傳統文化精髓,不斷補充科學知識,掃除知識盲點。要教導青少年樹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標桿,所謂此消彼長,我們的自信應該要比迷信更具有力量。這個風向標應該引起一種潮流,并使之成為社會思想運動的主心骨,網絡恰恰就具有掀起這股浪潮的巨大能量,我們自然不能浪費這樣的平臺。也只有這樣,才能讓生活在網絡環境下的我們的青少年朋友,遠離毒霧思想,真正的感受到理想自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