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就業體制的轉變和就業方式的變革,促使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個問題的背后,隱藏著不少矛盾:一方面是畢業生就業難,一方面是用人單位招人難,還有就是有些大學生真正上崗了,但做得卻差強人意……種種矛盾困擾著大學生及其家長,也困擾著高校和用人單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方面的,有高校方面的,有體制方面的,也有政策方面的。
“90后”作為特殊的一代,他們思想前衛、充滿激情、干事利索……但不少“90后”大學生在求職中也暴露出諸多不足:無明確求職目標,無長遠職業規劃;不愿冒險、缺乏創業沖勁;安于享受;缺乏對工作的本能熱情……
近日走進周口市多家企業、行政事業單位,零距離接觸新上崗的“90后”大學生的工作環境,了解他們的就業心態,探求他們在就業進程中到底缺點啥?部分“60后”“70后”和專業人士以過來人的身份,建議即將就業、正在工作或重新擇業的“90后”大學生做個“有心人”,發揚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積極工作,積累工作經驗……
就業,“90后”來了
我的職業目標在哪里
“我也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只是先來看看……”今年5月7日,在周口市民營企業招聘周的招聘會現場,我市某高校即將畢業的23歲女孩王莉(化名)一臉茫然地望著一張張招聘廣告。
“上學期間,我經常在周末給一些食品公司做臨時促銷,也做過一年多的家教,現在該找工作了,真不知道做什么好……”王莉無奈地告訴記者,如果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自己可能還會繼續做臨時促銷員。
“不知什么工作自己可以干一輩子。”,王莉的想法和心態代表了不少“90后”求職者的態度。
在當天的招聘會現場,記者碰到七八名像王莉這樣茫然的求職大學生,他們或盲目地在各個招聘攤位前轉悠,或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閑聊……從記者在現場走訪的情況來看,近半“90后”求職大學生沒有明確的求職目標。
此外,從記者近日深入我市多家企業、行政事業單位走訪的情況來看,不少“90后”除無明確的工作目標外,不少求職者亦無長遠職業規劃。
今年25歲的李華(化名),2010年7月從河南交通職業學院汽車應用技術專業畢業。2011年通過招聘來到市經濟開發區一家企業工作,先前曾做過汽車修理工、搬運工和保安。
“目前這份工作還是挺不錯的,領導和同事都是年輕人,交流溝通起來也方便!不過這只是我短期的職業方向。”面對采訪,李華稱“以后的職業方向,我還得再想想呢!”
重復工作,激情短暫
“每天上班,往辦公桌前一坐就是一天,一年365天,天天如此,你還有激情嗎?”
“領導安排的事不出錯,交掉差就行了……”
……
“工作需要職業激情,你們怎么看?”記者在我市多家單位采訪時,受訪的“90后”圍繞記者的提問紛紛發表各自的看法。
李剛(化名),今年25歲,2010年7月畢業于鄭州大學,后通過公開招考進入周口市區一家保險公司工作。“剛到公司報到時,信心十足,想著好好干,可干著干著就覺得沒勁了……”李剛說,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工作,讓他這個“90后”小伙原有的個性都磨平了。“一年365天,天天上班就是往辦公桌前一坐,整理不完的單證,你受得了嗎?面對這樣的工作,你會有激情嗎?”交談中,李剛多次暗示自己最近要跳槽,只是目前還沒找到合適的崗位。
記者了解到,許多“90后”在剛工作之初或剛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不但干勁十足、激情高漲,而且對自己的職業前途也寄予“厚望”。但一年兩年之后,很快就會感覺到自己簡直與機器人一樣,每天上了班就希望能早點下班,一點也找不回原有的職業激情。甚至每一次工作中出現不順心,就會“鼓勵”自己換個工作環境,然而每次跳槽后,自己的情緒就會更低落。
“剛剛工作時,作為一個中學教師的我,沒有太多錢租房,就住在學校的宿舍里,和另外一個同事一住就是兩年。”淮陽中學的李老師說,對于這種經歷,他不覺得有什么,反而覺得很自由。在他看來,“70后”大多從小就對物質沒有過高要求,反而會被父輩們勤奮工作的態度深深吸引。
李老師表示,簡陋的物質條件磨練了“70后”的身心,使得他們不屑去啃老和埋怨社會,干什么都比較務實,跟父輩們比,吃點兒苦也沒什么。而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那些曾經影響一時的英雄人物,如:身殘志堅的張海迪、勇救山火的賴寧、吃苦耐勞的曲嘯,都是他們的偶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70 后”的性格內核——“渴望成為大家眼中奮不顧身的英雄人物”。與此同時,課堂教育的重返正規和高考的重新恢復,也使得這一代完整而全面地接受了基礎教育,使得他們可以更加系統地認識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并樹立更清晰的人生目標。
回想自己剛工作時,李老師說:“作為一個新人,我們這些‘70后’也被前輩批評過,說我們眼高手低,不能像老一輩無產階級學習,需要多吃點苦,要先講付出后談奉獻等等。這和今天的年輕人所感受到的,大概很是相似。但現在的年輕人和我們那個時候還是有差異的,這些差異,既表現在對待工作的態度上,也表現在吃苦承受能力上。”
工作經驗比學歷重要
張先生是上世紀60年代最后一年生人,現在周口市某金融系統工作,已步入了領導階層。
“我們那時的擇業觀念,偏重于傳統訴求,多以穩定、事業單位為追求目標。只要選準了自己有興趣或之前曾實習過、積累有一定經驗的工作,是不輕言放棄的。”采訪中,張先生說,“60后”“70后”的價值觀與“90后”“90后”的確有很大不同,前者可以先干活后計報酬,“80后”則先講條件再干活。
在工作中,“85后”“90”后更愛提問題,喜歡挑戰主管的想法,很多好創意都出自他們。 但這些年輕人希望被認可的欲望也很強,一旦被否定時,他們一般不愿妥協,更不愿認輸。
張先生說,自己單位常會招些應屆畢業生,學歷大多在本科以上,研究生也不少。他們的理論積累和個人修養都非常好,但缺乏工作經驗,缺乏對自身和工作的正確認識。“我曾經接觸過三四個這樣的年輕人,剛畢業工作不到半年,就要求換個‘合適’的崗位,要么嫌累嫌工資低,要么就是覺得‘不會做’想辭職。其中一個女孩兒給我印象非常深刻,工作還不到半個月,她就辭職不干了,后來兩年,她又換了4份工作,但都做不長,最后什么都沒有學到。”張先生說,“而有過一些工作經驗的人,往往不會如此輕率,他們知道剛入職場,需要先積累經驗學好本事,才有資格跟老板談條件。”
剛畢業的大學生哪來的工作經驗?張先生認為,現在的大學生完全有機會、有時間、在實習期間就選準目標,積累工作經驗。“其實,文憑不過是一張火車票,清華北大的是軟臥,本科的是硬臥,專科的是硬座,民辦的是站票……火車到站,都下車找工作,才發現老板并不關心你是從哪里來的,只關心你會干什么。”張先生的一席話,反映出當前企業用人單位,更看重一個人的能力。
“無論是‘85后’還是‘90后’,他們都有著很強的爆發力和創造力,這點是我欣賞的。但是他們也存在著不穩定性,比如,他們在工作3個月后辭職的比例要比‘70后’高得多,即使成為正式工,流動性也很大,薪酬和穩定性是影響他們選擇的主要因素。其實作為企業,理所當然是要考慮用人成本的,企業不是學校,誰也不愿意付費請個有名校文憑卻什么都不會做的大少爺供著。”張先生坦言。
對工作要有責任心
對于諸多“90后”求職大學生的缺點,周口市老磨坊糧油食品公司人事部經理徐江輝有自己的看法。
徐江輝說,2011年,他們公司被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掛牌為市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2011年至今相繼接納了61名見習大學生全是“90 后”。依據他們一年來的工作表現,徐江輝認為,這些“90后”工作起來有激情、容易接納新思想、溝通無障礙,但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工作浮躁、想法不實際、責任心不強等等。
對此,徐江輝對即將就業、正在工作或重新擇業的“90后”大學生提出幾點建議,希望他們腳踏實地干好每項工作,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增強主人翁意識,加強對待工作的責任心,并激情滿懷地去工作。
切忌好高騖遠
周口師范學院長期從事學生教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衡長虹老師認為,“90后”大學生在工作中表現突出的浮躁、想法不切合實際、責任心不強等缺點的產生及存在的根源是多方面的。
他說,隨著社會轉型期社會利益與社會結構的大調整,每個人都面臨著一個在社會結構中重新定位的問題,面對復雜的社會,個人很難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預測。新上崗“90后”大學生對社會、人生、事業的認識還存在不成熟、不完善之處,極易頭腦發熱,心浮氣躁;其次是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再次是“獨子綜合征”現象成為新上崗的“90后”大學生心理浮躁的誘因。
周口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總就業指導師王建軍說,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首先要樹立信心,同時要選準目標,不要浮躁,切忌好高騖遠。
目前正值大學生擇業階段,作為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首先要對自己做個全面的盤點。為此,首先要弄清3個問題:一要問問“我是誰”;二要看看“我能干成啥”;三要想想“我喜歡做啥”。認真梳理這3個問題后,大學生在求職就業時,也許就能多幾分理性。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前夕,準備了一大包簡歷,結果仍沒有被錄用或者沒有被錄用到自己喜歡的行業,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目標不專注,心態浮躁,好高騖遠,光想干大事,但沒有審視自己是否具備了干大事的素質和本領。作為剛畢業的大學生,幾乎沒有實踐經驗,在工作面前,如果先看條件,先講環境,先談待遇,就容易陷入“一畢業就失業”的尷尬局面。
在此,王建軍特給即將就業、正在工作或重新擇業者的“90后”大學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是找工作不要好高騖遠;二是要有個積極就業的心態,先就業后擇業;三是要從基層做起,基層工作經驗很重要;四是懷抱遠大的理想,腳踏實地去實現。
學會像老板那樣思考
淮陽縣工業園區一家大型企業人事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企業有不少“90后”的員工,這些員工需要有腳踏實地的態度和積極主動的責任,還需要像老板一樣思考。員工像老板一樣思考并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主見,也不是削尖了腦袋往上爬,這是一種站在戰略的高度、用全局的觀念、前瞻性的眼光處事的能力。
當你像老板一樣清楚地了解企業的發展前景和成功的關鍵,當你明確老板的利益和自己的職責,那你就能預知該做些什么,并且立刻著手去做。當你習慣于像老板一樣思考,你就可以用行動證明自己是一個勇于承擔責任、值得信賴的人,一個有可能成為企業家或管理者的人。
打造“個人品牌”
淮陽某房地產項目建設負責人李長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富蘭克林曾說過:‘即便是寶貝,放錯了地方也只能是廢物。’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優勢,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并且基于優勢,從中找出自己的‘賣點’,進而將‘賣點’打造成‘個人品牌’,這才是對個人的成功經營。”
對于一名大學生來說,學歷不是賣點,你有別人也有;基本技能不是賣點,外語、電腦人人都在學;經驗不是賣點,所謂的經驗很快會被創新的方法所代替;所以,花點時間,將自己的優勢寫出來,比如: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人際合作、溝通表達等。正如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樣,每個人都要有幾手拿手絕活,在學歷、技能、經驗不相上下時,這就是你勝出的獨特賣點。
“如果一個年輕人在他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發現任何機會,而認為自己可以在其他地方做得更好,那么他會感到非常的灰心失望。”這是著名成功學家奧格森·馬登給年輕人的忠告。
李長峰認為,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總是盼望立即的收獲,卻忽略了即使一顆微小的麥子種在土中,也要等待那緩慢的生長。能夠從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發現機遇是非常重要的,盡管機遇所帶來的近期回報可能會很少,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別把眼光局限在“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應當看到“能夠得到這個機遇” 本身的價值。
總之,無論“85后”還是“90后”大學生,不能太樂觀,更不能太悲觀,畢竟未來的二三十年,他們才是企業發展乃至國家建設的中堅力量,故而不能單純地用“好”與“壞”來評價。事實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標識、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每一代人的成長都需要一個過程,都掙脫不掉時代的枷鎖,人們又何必過早地妄下斷語,又何必將他們的成長圈定在人們預想的模式之下呢?伴隨著“85后”“90后”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這一代人必將是當之無愧的棟梁。
壹周口,面向5萬大學生的周口高校第一原創公號,校園資訊、大學秘籍、考研攻略、找工須知,“壹周”掌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