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研究生恢復三年制
●記者從中大、華工、暨大、廣外等高校了解到,多所學校將曾經推行“兩年制”的碩士研究生培養專業,恢復為“三年制”。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為例,2009年英語類和經濟類研究生專業恢復三年制的共7個,2010年后法學院和東語學院也將有5個碩士點恢復三年制,再加上今年新增的2個碩士點,2010年廣外共14個碩士點恢復三年制,占24個碩士點一半。
無獨有偶,暨南大學2005年曾將部分三年制專業嘗試兩年制模式教學,出現首批“小碩”畢業生,但現在兩年制專業已經“碩果僅存”。該校研招辦說,試行發現有些專業兩年制不合適,不能達到期望培養質量,2007年就改回三年制,少量合適“小碩”培養模式的繼續實行,目前暨大三年制專業占百分之八九十,而兩年制專業在百分之十左右。
調查顯示
研究生學制,近五成網友支持“靈活掌握”
新京報網調查顯示,兩年三年學制支持者各占34.3%和18.02%
幾年前,在與國際接軌的名義下,研究生三年制培養模式改革為以兩年制為基礎的培養模式。然而幾年過去了,這一模式遇到了就業難質量難以保證等諸多問題,國內一些高校又紛紛將兩年制的小碩改為原來三年制的大碩。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將當初三年變兩年的學制改革,概括為試圖實現從蘇式到美式教育的轉變。不過,美式的教育,碩士是分成專業和研究兩類的。我們只是學制接軌,但培養模式依然沒有大的變化。
新京報網調查顯示,47.09%的網友認為兩年制研究生“時間過短,難學到東西”,但有些應用性專業,兩年完全可以完成三年學習計劃,不會影響教育質量。而且在成本方面,少一年時間就少萬元學費,提前就業也可為家庭減輕負擔。所以,選擇小碩還是大碩,的確不好一概而論。新京報網的調查印證了這一點,47.68%的網友認為,“兩三年均可,靈活掌握”,支持兩年學制和三年學制的網友分別占34.3%和18.02%。
與學制相比,學質才是關鍵。出于對培養機制的擔心,甚至有評論者認為,“學制”回歸了,碩士依然還是會打折。如果一個導師帶幾十名研究生的現狀不改變(一些導師連自己帶的研究生姓名都叫不上);如果導師們還是大部分時間忙著自己的課題研究或企業;如果研究生畢業論文通過抄襲、雇用槍手、賄賂導師就可過關,那僅僅在學制上做簡單的模仿,實在難免有鸚鵡學舌之嫌,學制改革也就是瞎折騰。
張鳴教授提出,研究生學制改革也暴露出學術管理的重大弊端,在某些教育官員那里,所有的教育形式,都像抻面,需要短時,就切上一刀,需要長時,就抻上一抻。看來,如何確立獨立的學術決策機制,避免一刀切,實現對學制的科學精細區分,才是最事不宜遲的。否則學制混亂還會延續往復下去。
網友聲音
●“瘦身”學制的重新“增肥”,其實也并非心甘情愿,不過是不得已而為之。人家淑女瘦身之后,好歹能引來“君子好逑”,然而,學制“瘦身”之后,卻沒有換來淑女瘦身的同等待遇,非但沒有引得求賢者的青睞,反而不被待見。學制重新“增肥”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難度大一點兒的工作我找博士生,稍微簡單點兒的工作本科生就可以勝任,速成“小碩”夾在中間,無比尷尬,學習研究時間無法保證,“小碩”自然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
●安徽某大學思想政治方面專業研究生招生,19人報考招了16個,敢問招錄這樣的研究生如何保證質量。看現在的狀況,即使學制改成八年,真的就會有效果嗎?
專家觀點
學制變臉,乃因缺乏學術決策機制
也許出乎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意料,在新京報網針對“當前研究生培養存在的最大問題”的調研中,11.05%的網友卻將問題指向“學制變來變去”。從時間上計算,全國高校將全部或部分碩士研究生三年制培養模式改為兩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的“探索”,始于2002年,到今年,探索時間總計不到7年。其中,有的高校,比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在2007年就宣布回歸三年學制,還有的高校悄悄改回。
研究生學制的隨意調整,暴露出高校實行行政決策而非學術決策的嚴重問題。調整學制,屬于教育事務與學術事務,不能由學校行政領導說了算,今天找個理由想縮短就縮短,明天再找個理由想延長就延長,而應該由學校教授委員會與學術委員會進行決策。在決策過程中,應對研究生培養的定位,是學術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研究生培養的培養模式,不同的人才培養定位,應有不同的培養要求;研究生培養的質量保障,怎樣落實導師負責制等等進行系統考慮。
如果實行學術決策,有明確的研究生培養定位,有的應用型研究生確實可以調整為兩年、甚至一年半,以攻讀課程為主,不要求在求學期間發表論文、撰寫學位論文;而有的學術型研究生則應繼續三年學制,對這些研究生提出學位論文研究,以為攻讀博士學位做準備。從對我國學生報考研究生的原因調查看,只有不到20%的學生,有從事學術研究的愿望,所以進一步明確研究生人才培養定位,十分重要。當定位明確,學制的問題,也就隨之解決。
由于沒有這樣的決策機制,研究生學制要么被“一刀切”短,要么被“一哄而起”延長。而分析高校負責人列舉的研究生學制回歸三年的幾大理由,基本上都站不住腳。什么是國內外教育模式的差異化?在國外,碩士研究生,大多按應用型人才培養,讀完相應課程,不要求寫論文,就獲得碩士學位,英國的課程碩士生,學制只有1年;美國的不少碩士,學制也在一年半到兩年期間。當初縮短學制,不是也有一條理由是與國際接軌嗎?
什么是用人單位的認可度?從我的小范圍調查看,80%的學生贊成兩年制,而不希望延長到三年制,覺得兩年更有利于就業,甚至有學生認為學校延長一年學制,是想多收一年學費,以及在就業難的壓力下,延長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多發揮一年教育的“就業蓄水池”作用。同樣,在縮短研究生學制時,主事的學校領導大談三年學制對于某些學生來說是浪費;縮短學制可早出人才。
什么是專業培養時間不夠難保質量?研究生學制變為三年制就能保證質量?按照現在的培養模式,相較而言,碩士在校兩年,還可緩解導師不足的壓力。
其實,我國高校的人才定位不清晰,時常搖擺,不僅存在于碩士研究生教育,本科與博士教育中,問題同樣突出,以至于“博士是以前的碩士、碩士是以前的本科,本科是以前的大專”這樣的貶值鏈已經形成。共同的原因是,在人才培養這類教育事務中,教授沒有發言權,行政領導審時度勢,隨心所欲。這樣的人才培養,能形成特色,保證質量嗎?如果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真要參與全球競爭、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保證質量,不是在三年學制和兩年學制這個問題上變來變去,而是改革學校的管理制度,讓行政淡出教育決策與學術決策,真正按教育規律與學術規律辦學。
一家之言
研究生教育學制不是“抻面”
研究生教育,不是面店里的抻面,要長就長,要短就短。但是,在某些教育官員那里,所有的教育形式,都是抻面,需要短時,就切上一刀,需要長時,就抻上一抻。當年說要短,一不論證,二不討論,上來就是一刀。現在又要改回去,要“抻”了。
曾經“瘦身”為兩年的研究生學制,在廣州多所高校變臉,重新回歸三年制。兩年制研究生不好找工作,是學制調整的重要原因。高校研招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內外教育模式的差異化、用人單位的認可度及專業培養時間不夠難保質量,是研究生學制重新調回三年制的幾大主因。(9月27日《信息時報》)
其實,自打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還有蘇聯的影子,所謂碩士研究生,略等于蘇聯的“副博士”。也就是說,我們的碩士研究生,是當專業人員來培養的。事實上,最初十幾年,就是有大批碩士生畢業直接走上研究和高教崗位。
后來,從蘇式改成美式,初衷當然不壞。但是美式的教育,碩士是分成專業和研究兩類的,專業碩士不需要研究能力,直接就業。而研究型的碩士,則不過是攻讀博士的一個臺階。所以,美式教育的碩士,是無需寫畢業論文的。也就是說,什么類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一整套的教育模式,要改,整體上都得改。
可是,目前我們的研究生學制改革,僅僅是把碩士分成了專業和研究兩類,所謂研究型的碩士,依然要寫畢業論文,而且多數讀碩士的人,根本不想讀博士。導師的思路,培養方式,甚至教學方案,兩年制的都跟三年制的一樣。學生忙完了課程,所剩的時間無幾,論文想不抄襲都難。但是,碩士論文的評議書上,還居然明白標出“創新之處”,真是難以想象時間那么緊他們是如何創新的。
研究生教育,不是面店里的抻面,要長就長,要短就短。但是,在某些教育官員那里,所有的教育形式,都是抻面,需要短時,就切上一刀,需要長時,就抻上一抻。當年說要短,一不論證,二不討論,上來就是一刀。現在又要改回去,要“抻”了。
顯然,任何層次的教育,都不是可以隨意改變,要長則長,要短則短。當年要短的時候,也沒有好好研究一下美式研究生教育的特點,研究一下中國的國情,怎么改才能震動最小,效果最佳。一下子,就改了。大概以為把三年改成兩年,少一年的消耗,無論如何都是好事,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則,所以,各個大學,無不樂于響應。結果,實行幾年之后,外界評價不高,學生質量影響了就業,于是想再改回來。
研究生教育,關鍵不是兩年或者三年,而是尊重教育規律,真正按教育規律來辦。(據新京報報道綜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