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強調:要“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習近平總書記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了中國城鎮化的美好圖景,“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要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生態人才。而全國以“生態”命名的高等院校僅有三所,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是中、東、西部地區唯一的一所。寥若星辰的“生態”校名是學校發展十分寶貴的資源,也是學校畢業生就業競爭的最大優勢。
學院現有教職工560人,其中專任教師418人,有博士生導師、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等高級職稱人員126人,外籍教師3人,楚天技能名師6人,“雙師”素質教師258人;教師中取得博士、碩士學位的有220多人,6名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名教師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專項津貼,3名教師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近幾年,學院教科研成果豐碩,主持或參與省部級以上教科研項目200余項,獲得各類科技獎勵8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0項,出版學術專著和國家規劃教材400余部,發表國內外學術論文近1500余篇。
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專業建設上始終“圍繞美麗事業,做好特字文章”。學校分別建有林業生態、園林與建工、環境藝術、信息與機電、旅游與管理等多個專業群,圍繞“山水風光美”“城市環境美”“居室藝術美”“休閑生活美”等美麗事業,為建設美麗中國宏偉事業培養急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充分凸顯了學校的生態特色。
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強化教育教學改革。在優化通識教育,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的前提下,以職業技能大賽為抓手,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賽學結合”提升了學生職業適應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的作用。
學校在景觀建設上,以美觀實用、可持續為原則,注重對傳統的傳承與發展。校園環山而建,山上綠植茂盛,四季常青,其間不乏珍稀樹種作為教學使用,林間建有梯臺石凳,提供課余時的休息場所。校園主干道兩旁香樟冷翠,參天蔽日,營造出安靜濃郁的學術氛圍,再綴以竹和梅花,寓虛心高潔之意。教學區的小廣場上,以樸樹、桂樹、楓樹為主,各類灌木在綠草地上錯落而植,布局簡潔又不乏變化。教學區開闊明亮,宿舍區綠蔭掩映,大面積生動生態的綠色景觀,不僅有利于調節局部小氣候,更使空氣質量、室內空氣質量、衛生環境質量、噪聲達標區覆蓋率、室內環境有了大幅度提升,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舒適的工作、學習場所。
學校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極探索新形勢下校園文化建設新模式,緊緊圍繞“生態”這一校本特色,秉承獨特的教育資源優勢,把生態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把校園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陣地,建造一批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生態教育設施,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教育實踐活動,構筑了生態文明教育的校園文化高地。
在5月15日召開的省高校校園文化研究會工作年會上,學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構筑校園文化高地》被教育廳授予2014年湖北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此獎項為高職院校所獲得的最高級別獎勵。
我校學子以“熱愛美麗事業,引領美麗人生”為主題,以“品德美、形象美、學識美、技能美、才藝美”為標準,投選出熱愛美麗事業,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作為“生態文明進校園系列活動”的使者,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養成健康、環保、綠色的生活習慣,向社會廣泛宣傳美麗事業的內涵,普及生態文明知識。
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勁東風為生態類人才提供了大顯身手的廣闊舞臺。抓緊全社會重視生態文明的大好機遇,以“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為己任,充分發揮生態特色優勢,畢業生創業就業逆勢飄紅,供不應求。官方發布的《湖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專業預警與重點產業供需年度報告》顯示,學校就業現狀滿意度、畢業生自主創業率、一年后就業率、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等多項重要指標名列行業前茅,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多年保持在93%以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