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新高考改革引入了“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高中生因此對社會實踐的關注度不斷提高。
“上海的高考改革引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說明中國高考改革的走向與世界發展同步。高考改革是減負之舉,并不是增加學生負擔。”上海市特級校長、盧灣高級中學校長唐關勝近日在出席“第12屆上海市示范性中學學生會主席論壇”時如是說。
當天,有來自81所知名高中的600余名中學生精英在盧灣高級中學展開了頭腦風暴。
記者了解到,上海的新高考改革引入了“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高中生因此對社會實踐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針對有部分高中生對于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不太理解,想早早完成規定學時的做法,唐關勝提醒:“不要把社會實踐當作是一樁麻煩事,而是應該看作是學習的一種需求,是課堂教育的延伸,是更多的機會。學校會努力為學生提供空間,學生也要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團上海市委學校部部長、上海市學生聯合會秘書長徐速也希望,高中生參與社會實踐不僅是為了課時、學分、高考錄取時參考,而是希望這段實踐經歷能夠讓他們脫離學分限制,將主動參與、融入社會、志愿服務內化成為內心需要,而不去計較服務了多少個小時。希望社會實踐可以成為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活到老做到老的支柱。
學生志愿者代表許超則為中學生“喊冤”。他認為現在絕大部分中學生對待社會實踐的態度都是發自內心的,“今年暑假我在很多醫院中看到了高中生志愿者的身影,有些學生明明已經做滿了時間,還在繼續做。” 許超表示,強制讓大家去參加志愿服務絕不是公益的初衷,“做志愿服務的初衷應該是喜歡做志愿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的熱情提升了,更多的同學就更愿意加入到了志愿者團體, 我們應該不斷完善制度,激發大家從事志愿服務的熱情。”
據介紹,上海市教委將繼續拓展高中生社會實踐的項目范圍。上海市校外聯辦秘書長鄒竑表示,高中生社會實踐還可以有更廣闊的拓展空間,比如除了作為場館的志愿者講解員,高中生還可以對整個場館的文化有所知曉,發揮主觀能動性創作出“文化資源包”。未來這樣的資源包就可以從場館向外輸出,作為一種“項目”推廣到學校、社區等,例如科技類場館可以推廣科普課堂,有非遺項目的社區可以組織傳統文化推廣,這些社會實踐都可以“項目化”,由高中生自主設計、自主執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