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該不該送禮?這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一邊是家長苦惱送不送禮、送多少,一邊是老師糾結收不收禮、怎么辦,各自有各自的為難。家長苦惱、老師糾結,國人尊師重教的傳統,正演變成一道令人焦慮的考題。
在人情社會,送禮作為一種社會聯結手段,通常能起到拉近彼此距離的作用。然而,和一般的人情往來不同,家長給教師送禮一般是單向度的,說到底,是因為家長給教師送禮不是一種簡單的禮尚往來,而更多是一種“潛規則”,是一種心照不宣的交換。
在當下,應試教育依然是許多人不可繞行的獨木橋,學生、家長、老師都身不由己被裹挾在應試教育的流水線上。以成績論英雄的單一化評價標準會改變相關者的思維方式。由此,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激烈的考試競爭,讓教育不再那么純粹。不論是學生在“題海戰術”中犧牲睡眠時間、損傷視力,還是害怕耽誤學生們上課的老師“打吊瓶上課”,抑或家長想方設法地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都在使教育形成一條環環相扣的鏈條。
與平常送禮不同,教師節送禮似乎理直氣壯,并被賦予了“尊師重道”的文化含義和社會價值。家長給教師送禮,不是希望老師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而是希望老師優先給自己的孩子“特殊關懷”。如此一來,那些沒有給教師送禮的家長,不可避免會陷入“別人送我不送,孩子必然要吃虧”的囚徒困境。他們擔心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公平待遇和不利影響,故而也會跟風送禮。
事實上,教育部先后發布了《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明確禁止教師收取禮品,但這些規定卻并沒有杜絕送禮風。筆者認為,紀念教師節的本意,應該在于保障教師的權益,提升教師的社會認同,讓教師的勞動更有價值,讓教師更有尊嚴。因而,要解決教師節的禮物困境,教育要改革,教師待遇要改革,對師德的懲戒機制更要改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