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1個教師節。記者日前在基層中小學采訪發現,被稱為“辛勤園丁”“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如今卻經常面臨“三大怕”。
第一怕:怕孩子出事
“20年前我剛開始教書的時候,經常帶著學生去爬山、踏青,但現在,組織校外活動卻是如履薄冰。”西寧市南大街小學教導處副主任張彥娜說。
上述現象并非個別,作為“80后”教師,西寧市行知小學教導處副主任張世芳向記者講述了去年的一次經歷:
當時正值冬天,有個男生感冒了,鼻涕眼淚不停地流。張世芳看著心疼,就準備把給自家孩子買的小兒感冒藥給他吃。
“我正準備把藥遞給他,旁邊的老師連忙勸阻。”張世芳說:“過了好幾秒鐘我才回過神兒來,想起這幾年看到、聽到的‘教鬧’,只好把藥收了回來,給孩子家長打了電話,但心里難受了好久。”
近年來,鑒于意外傷害事故高發的現實,學生安全越來越成為懸在教師特別是中小學教師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體育課則成為“重災區”。
記者在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西寧市南大街小學、行知小學等學校采訪時發現,“跳箱”、鞍馬等體育器械,很多都在庫房中“養老”。多位體育老師告訴記者,如今體育課的目標,已從原先的強身健體“下調”到不出事故。
第二怕:怕家長誤解
“原先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都會說‘請老師嚴格管教’。現在竟有家長對老師說‘我孩子學不學不關你事’。”西寧市南大街小學原校長徐維賓說,如今隨著“獨二代”比例越來越高,如何與家長之間更好地溝通,成為一線教師經常面對的難題。
“每年高考錄取之后和教師節之前,我手機不敢開機,最怕的就是家長打電話請吃飯。去是肯定不行的,但如果解釋不好,家長很可能會誤解,認為老師對他的孩子有看法。”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張玉軍說。
與上述現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教師與學生家長關系的功利化。
“最典型的是在高二分文理科的時候,有的學生被分到了別的班。個別家長再次見到孩子原先的老師時,甚至裝作不認識,讓人寒心。”西寧市第五中學資深教師張釗不久前接受采訪時說。
不少教師告訴記者,近年來,不少家長對孩子成績過度關注,無形中也增加了教師的壓力。
“從教學規律的角度來說,初一、初二或高一、高二,應當多進行一些‘打好基礎’、‘培養思維’的學習。但現在有些家長對日常測驗成績特別看重,導致一些探索性的教學活動很難開展。”張玉軍說。
第三怕:怕社會冷眼
“過去都說‘家有二斗糧,不當孩子王’,現在這種現象并沒有根除,有的老同學見了面,甚至開玩笑說‘你咋當老師了’。”青海省大通縣黃家寨鎮中心學校教師劉田鈞說,如今社會上說起教師這個職業,除了“園丁”等光環之外,更多的印象,卻是收入偏低、發展空間狹小。
青海民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李子華認為,教師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職業,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教師同樣面臨養家的重擔。近年來,基層教師待遇有所提高,但總體依舊缺乏吸引力。
“這樣長期下去,勢必影響中小學教師隊伍的穩定和教學后備人才培養。”李子華說。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作為改革重要內容,將在中小學教師中“設置正高級職稱,改變過分強調論文、學歷傾向,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的評價機制,職稱評審與崗位聘用相結合。”
“中小學教師也能參評正高級職稱,對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顯而易見。其實對長期堅守在一線的教師來說,在乎的不是‘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光環,而是我們的職業是否真正得到了尊重,我們的付出是否真正得到了認可。”劉田鈞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