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各中小學校都會對學生上“開學第一課”。從以往內容來看,最常見的是給學生講講學校的規章制度,對學生的一些基本要求,以及上級部門硬性要求的一些安全、愛國等教育知識。因此,可能會使“開學第一課”的內容出現千篇一律的局面。當然,不是說這些內容不好,應該說都是學生該知曉、學校該教育的“必修課”。不過,筆者以為,除了這些基本內容,“開學第一課”的內容可以形式多樣一些,開展方式也可以更靈活一些,關鍵重在結合實際。
從學校角度而言,各學校每個學期都有各自不同的工作重心、任務目標,對學生要求也會根據上一個學期,所存在的具體問題而進行不斷整改、完善。比如在一個學期里,有的學校主要是突出學生文明禮儀,校紀校風等方面的工作內容;有的學校主要是校園文化建設,民族文化特色等等。那么,學校在“開學第一課”除了在紀律、安全等基本教育之外,可能還需要根據其工作需要,跟學生講講相關的內容,讓學生了解、熟知學校的相關工作計劃與要求。
這樣,一來有利于讓學生主動參與、融入學校的工作要求之中,而且在后續引導和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更加自覺地遵守規章制度,容易養成良好地學習習慣,學校的工作也會逐步地往預期目標靠近。二來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來上“開學第一課”,可以讓學生對學校增加認同感。特別是新生,既能讓其消除陌生之感,又能讓其了解學校的一些基本情況,甚至可以讓學生知曉在學校里,適當減少個性化自我與社會化自我的差異,讓其學習、言行舉止與學校要求在表達上趨于一致性。
從學生角度來說,每個學校的生源不一樣,導致學生與學生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在心理認知、文明禮儀、言行舉止、安全常識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一定差異性。所以,從學生最需要、最樂意接受的事情來上“開學第一課”,比如以家風為主題,讓學生講講親人之間的一些故事,從而通過了解其家庭情況,來了解學生哪一些方面的欠缺,在以后的德育教育中更具有針對性;還比如以安全為主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演練、事故模擬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樂于接受安全知識,培養學生的應急能力。
從教育角度來說,因為“開學第一課”的時間短,所講的知識內容也有限,所以難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畢竟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具有長期性。也正是如此,對其內容、開展方式等應該有所講究,更應該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講一些他們既需要,又愿意主動去接受的知識內容。這樣,或許比“老師講、學生聽”的簡單模式要好一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