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各種面目出現的所謂專業排名,其實都是“就業排名”,是以就業狀況簡單代替專業優劣而得出的結論。問題在于,大學教育的目的僅僅在于就業嗎?僅憑就業情況就能隨便把一個專業劃入“黑名單”嗎?
大學是人生的重要節點,你所選擇的大學專業,或許就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據媒體報道,最近美國某知名調查機構列出了“2015畢業生最不推薦的5大專業”,進入這份榜單的幾乎都是文科專業:新聞、人類學、視覺設計、歷史和社會學。新聞一出即在網上引起熱議:這些專業的前景真的這么殘酷?
專業“黑名單”也好,畢業生“最不推薦專業”也罷,說到底都是專業排行榜的變種而已——近年來這種排行榜似乎非常流行,每年都會出現幾次,尤其是在招生季節。它們有的是官方發布,但大都出自民間。一些排行榜號稱非常權威,掛著唬人的制作者頭銜,但經過媒體跟蹤調查,很多不過是斷章取義、嘩眾取寵,甚至只是一些職介機構、網站自我炮制的噱頭。此次這個專業“黑名單”掛出了“美國知名調查機構”的名號,不知真相究竟如何?
當然,未經調查不能輕言否定。專業“黑名單”的權威性如何,調查對象選取是否合理,樣本選擇是否足夠豐富等等,都還需要進一步調查追問。不過實話實說,我對這個調查結果并沒有太多興趣,對哪些專業上榜也不很關心。排行榜各不相同,但結果其實都是相似的。不受歡迎的專業不是歷史就是哲學、不是新聞就是法學,反正大都是文科專業,如此而已,了無新意。究其原因,這些以各種面目出現的所謂專業排名,其實都是“就業排名”,是以就業狀況簡單代替專業優劣而得出的結論。問題在于,大學教育的目的僅僅在于就業嗎?僅憑就業情況就能隨便把一個專業劃入“黑名單”嗎?
大學是知識傳承的場所,大學教育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還包括對學生思維、能力、人文素質等方面的訓練。大學專業的設置一般應當依照兩個維度進行,一是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二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果一味迎合社會需要而忽視學科發展內在要求,學科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將無從談起,大學教育難免背離應有的發展方向而出現異化,淪為簡單的職業培訓。去年7月,北京大學古生物學專業薛逸凡同學因為“一個人的畢業照”走紅網絡,很多人欣賞她對專業的執著,但實際上,“一個人的畢業照”能夠成為現實,更離不開北大對專業設置的全面考量。
服務社會是大學基本職能之一,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專業人才理應成為大學的追求目標。但應該看到,好不好就業其實也是相對而非絕對的。即如新聞專業,盡管其也在“黑名單”上,但社會真的不歡迎新聞專業嗎?新聞業真的成了夕陽產業?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新媒體崛起,紙媒轉型的背景下,新聞業發展無疑會遭遇歷史性陣痛,這個在世界新聞史上其實并非沒有先例。此外,熱愛新聞的畢業生很多,在新聞崗位上成就突出的畢業生也大有人在。一些專業的就業情況不佳,未必是社會對這些專業人才需求不足,而是一些大學盲目跟風,脫離實際設置專業而種下的苦果。嚴格意義上來講,有的專業可能適合研究型大學,有的專業可能適合地方應用型高校,本不應該存在適合所有高校全面開設的所謂熱門專業。
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校應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克服同質化傾向。當某些專業的畢業生普遍面臨就業難困境,折射出的其實是大學定位的混亂。大學不能一味追求熱門專業,而更需要反思專業設置是否科學,是否與學校資源相匹配。只有根據學校的資源條件和區域優勢,合理定位并據此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確定專業設置,大學才能在適合自己的層次和類型上辦出特色、辦成一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