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社旗縣留守兒童學校學生正在學習兒童安全讀本。
編者按
6102.55萬,是全國留守兒童的人數,其中我省有654.8萬,居全國第二。留守兒童問題,不僅事關孩子自己的成長,也關系到家庭幸福與社會和諧穩定。繼連續三天推出《2015留守娃千里探親記》后,本報今日推出專題策劃聚焦我省留守兒童。報道選取豫西、豫南、豫東三個地域,分別從學習、安全、心理三個維度對留守兒童進行近距離探訪,以期引起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成長與發展的更多關注。③11
“孩子,一定要好好學習!”黃華說。“嗯、嗯、嗯……”在QQ視頻前,14歲的黃少千不停地點頭。
黃華和黃少千是一對父子,家住靈寶市西閆鄉大字營村。黃華現在蘇州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黃少千是靈寶市陽平鎮第二中學八(2)班的學生。多年來,他們最頻繁的感情交流,是通過QQ。
像千千萬萬留守兒童的父母親一樣,文化程度不高的黃華,本想通過背井離鄉努力掙錢,給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可現實是,孩子們的生活條件好了,求學之路也不再艱難,但學習成績卻遠遠達不到他們的期望。
一道待解的難題
7月6日,陽平二中的視頻聊天室比平時要熱鬧很多,多名學生正與遠方的父母聊天。張允格老師說:“明天就放假了,又到了學生向家長匯報成績的時候。”
家長對孩子學習寄予厚望,可現實卻使他們開心不起來。張允格說,在學習上,留守兒童很少能進入班級前十名。留守和非留守女孩之間的成績差異不是很明顯,但男孩之間則非常顯著,成績落后的基本上都是留守男同學。
針對這樣的狀況,校長王普絡說:“每一名留守兒童,學校都指定老師進行全方位幫扶。”
陽平二中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頗具普遍性。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完成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
留守兒童的學習成了一道待解的難題。
一個成功的事例
對于這樣的難題,父母是鞭長莫及,爺爺奶奶往往無能為力,老師的壓力顯然不小。
馬贊麗是黃少千的班主任,在她的記憶中,小孩多少有些怕老師,小時候,老師聲音一高,小伙伴們就“噤若寒蟬”了。
現在的學生對老師的態度不同了。她發現,“像知識改變命運之類的傳統說教根本沒用”。其他老師也有這樣的感覺:留守兒童貪玩、任性,叛逆心理強,自尊心也強,教育起來很費勁。
黃少千曾經讓馬贊麗非常頭疼,“大錯沒有,貪玩、不愛學習之類的毛病可不少”。馬贊麗開始嘗試新方法。
八(2)班的衛生區是男廁所,是個臟累的活。“黃少千,你愿意幫老師打掃衛生嗎?”馬贊麗找到了黃少千,認定這孩子能干好這件事。
結果真如馬贊麗所愿,黃少千把男廁所打掃得干干凈凈。老師表揚、同學肯定,黃少千找到了自信。從此以后,他慢慢地變了,逐漸改掉身上的壞毛病,學習成績也穩步上升了。
一名老教師的感慨
師資力量的匱乏影響著留守兒童的學習,更制約著素質教育的開展。
在陽平鎮橫澗小學四年級的張攀龍眼里,張麗是一名“全能”老師,所有課程都是張老師一人教。
其實,這是學校的無奈之舉。全校教職工總共才10人,班級就有6個,96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居多。為了便于全方位照顧留守兒童,每個老師都“包班”。
盡管都是“全能”老師,張麗和其他老師的差別卻很大。她是一名代課老師,月工資只有1200元,而且一年只發10個月。57歲的老教師尚智平說:“張麗是在圓教師夢。要不然,這點工資能留住誰?”
這些年,學校的基礎設施越來越“高大上”,多媒體教室、微機室、實驗室和文娛器材等絲毫不亞于城里的學校,但學校的老師卻越來越少。
“能理解那些離開的老師。學校位置偏遠,生活條件艱苦,一些老師連自己的孩子都照顧不過來,怎能強求他們照顧這些學生。”尚智平說。
“家長重托大如天,學生安全重于山。”7月3日,穿過社旗縣留守兒童學校的大門,只見迎面墻上掛著這樣一幅大標語。
又到一年暑假時。因家長遠離身邊,暑假往往也是留守兒童危險事件高發期,溺水、車禍、觸電、火災、被侵害……留守兒童的安全誰來守護?
都有過危險的經歷
“一下水感到腳夠不到底,就慌了,開始亂撲騰。”該校七年級的李權說起去年暑假自己的一次落水遭遇,仍心有余悸。
李權今年13歲,家住社旗縣太和鎮保合莊。去年暑假的一天中午,他和4個小伙伴到村邊的窯坑邊洗澡。禁不住“誘惑”的他,明明不會游泳卻還是下水了。幸好,慌亂之中,他被同去的孩子合力救了上來。
現在說起來后怕,但下水前他可是一點也不怕。“就是想下水玩玩。”李權說。
像他這樣“膽大”的留守兒童在村里可不少。10歲的任恩強是李權的同學,他經常騎著電動車四處撒歡,甚至到村邊的國道上跟小伙伴“賽車”,“我騎車還能帶著我妹呢”,對自己“高超”車技有點小得意的他,對于“潛伏”在身邊的危險“渾然不覺”。
這種“膽大”和“不覺”,讓孩子們付出了各種代價。李權所在的班級有27名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當記者問及他們生活中都遇到哪些“危險的事”時,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溺水、燒傷燙傷、被打、被動物咬傷抓傷、中毒、交通事故……27個學生都有過危險的經歷。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的調研數據顯示:近半數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這其中割傷、燒傷燙傷、車禍、溺水等發生較多;留守兒童在校外遭受意外事故的比例遠遠高于校內。
一出校門父母就揪心
“濕毛巾捂口鼻、低頭彎腰、快速下樓……”李權的班主任郭自連正指揮著孩子們有序遠離“火災現場”。第二天就放暑假了,學校特地舉行了火災逃生演練。
全校近1000名學生,95%都是留守兒童,校長王慶云坦言壓力大:“晚上做夢常會夢到孩子們遭遇危險,經常半夜被驚醒。”
為了讓家長放心,王慶云在提升孩子們的安全意識上沒少下功夫:發放各種安全讀物、每周兩節安全教育主題班會、每月三次安全教育活動、每學期兩次安全演練……
學校的努力沒有白費。據了解,近五年,社旗縣留守兒童學校沒有出現一例安全事故。
“寄宿式學校,對學生管得嚴,孩子在學校,俺們更放心。”李權的媽媽在電話中擔心地說,“馬上要放暑假了,孩子一出校門,我的心就天天在‘嗓子眼’吊著。”
多撐幾把“安全傘”
出了校門,這些孩子就像放飛的小鳥,自由得很。“他爸媽不在,我身體不好,也管不住他,一放假沒老師管了,就到處瘋跑。”提起孫子李權,年近80歲的奶奶無奈地說,兒子媳婦在廣州一個鞋廠打工,每年只回家一兩次,家里就剩下她和孫子相依為命。
雖說父母也會經常打電話,不厭其煩地囑咐孩子們別去河里洗澡,不要打架等,然而,畢竟“天高皇帝遠”,電話一掛,李權們就把父母的話當成了“耳旁風”,依然是“我行我素”。
為了彌補孩子們父母不在身邊的缺失,縣里也做了很多:“代理媽媽”對口幫扶、“兒童之家”提升服務、志愿服務關愛有加、“家校聯誼”同心互動……
“社旗縣有73萬人,留守兒童超過5萬人。”社旗縣委書記余廣東說,“孩子們的安全,我們責無旁貸。暑假期間,我們將組織更多人員,通過巡視危險區域、走訪留守兒童、舉辦安全教育活動等方式,為留守兒童多撐幾把‘安全傘’。”
杞縣葛崗鎮和寨小學留守兒童比重:50%
親情太遙遠 親密變疏遠
“親愛的爸媽,你們已經好久沒回家了。我常常夢到你們,夢到你們給我講故事,帶我去買玩具。可是,夢醒了,一切都沒有了。你們啥時才能回來看我?我等著你們呢。”這是開封杞縣葛崗鎮和寨小學二年級的劉紅寫給在外務工父母的心里話。然而,這句心里話卻不僅僅屬于劉紅,對于許多像她一樣留守在農村的孩子而言,等待是一種再平常不過的狀態,飽含希望,又浸滿失望。
這么近,那么遠
初見劉紅時,她正從井里打水。水井到廚房,不過幾十步,但她走得那樣艱難,20多斤重的水桶幾乎要將她墜倒。
8歲,正是孩子長身體的時候,眼前的這個小姑娘卻異常瘦弱。說話時,細細的聲音從小小的身體里發出來,讓人更覺憐惜。劉紅的父母很早就去南方務工,把她留給家里的奶奶。這一老一小彼此照顧,日子就在打水、養鴨、做各種家務中簡單地度過。
在這樣的日子中,等爸媽的電話成了小姑娘最期待的事。“每次聽到爸媽的聲音我都特別開心,有時覺得他們好近,可他們又真的好遠。”小劉紅去過父母所在的城市,印象里“特別熱鬧,到處是高樓和汽車”。
爸媽那邊熱鬧的世界與自己這里孤獨的世界隔著遙遠的距離,小劉紅無法穿越。因為缺乏關愛,長期心里壓抑,有一陣子,她幾乎不愿與任何人交流,成績也一路下滑。
根據“上學路上”等公益組織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煩躁、孤獨、悶悶不樂排在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前三位,比例分別達到46%、39.8%和37.7%。而劉紅的孤獨感是留守兒童典型的心理問題之一。
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孤獨是一種自我與外在世界的疏離,那么淡漠則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疏離。
“你想爸爸媽媽么?”“不想。”李強毫無感情地回答。這個答案出乎記者所料。
平常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李強和李明是對雙胞胎兄弟。他們已有6年沒有見過媽媽了,對媽媽的印象就定格在父母離異前的那段時間。而對在外務工、很少回家的爸爸也變得越來越陌生。
對兄弟倆來說,爸爸只是電話那頭的那個聲音和那句永遠不變的“抽時間就回家看你們……”一年多來,從最初的興奮到如今的麻木,孩子們早已習慣了爸爸始終無法“抽”出時間的事實。
和寨小學的陳校長告訴記者,學校現有學生100余人,半數以上都是留守娃,周邊學校的情況也都差不多。讓陳校長更加憂慮的是,“這些孩子除了會出現情緒問題及人際交往障礙等之外,也更容易因缺乏監管而走上歧途”。
讓“陽光”照進孩子們的心
上課鈴剛響,30多名學生已在操場上組好隊。每隊前擺著幾張桌子,桌子間隔著一定距離。孩子們蒙上眼睛,一個接一個手拉手從桌子兩邊繞過去。
這是陳校長精心為孩子們準備的一堂心理輔導課。“這種活動是為了讓孩子樹立協作觀念,變得更加開朗主動。”他解釋說。“什么都看不見就往前走讓我很無助,但有了同學的幫助就能克服自己的恐懼,不再害怕。”剛參加完活動的一個孩子說。
自卑、缺乏安全感、容易焦慮緊張、不愛分享心事……這些問題仍是許多留守兒童心底的痛。由于缺少傾訴渠道,一些小問題也成了他們成長中“邁不過去的坎兒”。
“心理輔導有助于幫助孩子恢復健康的心態。”河南省心理咨詢中心副主任朱性霞表示,但在她看來,學校心理危機干預只是一方面,家庭所起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能及時彌補孩子缺失的親情,多陪伴孩子,很多心理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些關愛就像陽光,持續不斷照進去,就能融化孩子日漸冰封的心”。
●行動
關愛常在
我省留守兒童狀況如何,社會對他們的關愛程度又怎樣……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
我省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究竟有多少?“全國婦聯2013年5月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全國農村有留守兒童6102.55萬,我省為654.8萬,占全國比例為10.73%,僅次于四川省的11.34%,位居全國第二位。”7月9日,省婦聯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其實,關愛留守兒童我們一直在努力。我省早在2006年就成立了由省農民工辦、省教育廳、省婦聯、省民政廳等15個部門組成的河南省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專題工作組,聯合開展了“共享藍天”行動為留守兒童提供幫助。今年3月,推進全省關愛農村“三留守”(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工作的協調機構——河南省關愛工作聯席會議正式成立。截至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黨政主導、群團協同、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關愛幫扶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格局。
隨著近年來我省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目前全省基本實現了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應入盡入”。同時全省已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陽光童樂苑”等各種服務陣地11537個,已有一半以上的學校建立了針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南陽市開展“代理媽媽”18年來,吸引8000多個單位和個人加入;通許縣實現機構專設、人員專配、經費專撥“三突破”,創造的“通許經驗”在全國叫響……隨著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普遍提高,留守兒童的生活環境也有很大改善。
同時,我省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極大地推動了產業轉移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大量外出的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這為許多留守兒童與父母團圓創造了條件。數據顯示,我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選擇到省外務工的比例2012年為47.4%,2014年下降至39.0%,表明在我省產業就業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的背景下,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加速向本地回流,“就業本地化”趨勢更加明顯。
●對策
與子同行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崔學華——
強化父母監護責任,盡量夫婦攜子同行
應先在法律法規和鄉規民約等方面強化父母的法定監護職責,同時改變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的方式,盡量做到“父行母留”,“夫婦攜子同行”。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周福林——
千方百計促本地就業
為從源頭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應進一步大力發展區域經濟,加大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在家門口就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河南省心理咨詢中心副主任朱性霞——
建立長效心理幫扶和管護機制
呼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表現出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對無人監管的留守兒童,要建立長效心理幫扶和管護機制,對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教育指導。
河南師范大學教育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教授劉冬梅——
國家配套政策應跟上
國家應進一步出臺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異地參加中考、高考制度的相關政策,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使更多農村兒童能夠在父母身邊成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