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考統配政策實施九年之久,統配比例從最初的5%,擴大到今年的60%,成效顯著。正如十一中學生家長顧煥秀所說:“如果沒有統配政策,我的孩子不會有機會考進省級示范高中。如果沒有統配政策,跟我一樣的很多家長都會更加焦慮。”連日來記者采訪中發現,統配政策正是從源頭上推進了所有學校的均衡發展,讓更多考生受益,實現了中考大公平。
教育部要求統配比例不得低于50%
據市教育局副局長南戰軍介紹,實行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對口分配制度,是國家為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緩解小升初擇校壓力、抑制學生盲目擇校而提出的政策規定和要求。統配計劃就是將優質高中招生名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學校,享受分配名額進入優質高中的考生即為統配生。我市最早推行統配政策是在 2007年,當年統配比例只有5%。但是,政策一經實施,立即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他們覺得這一政策讓他們的孩子在減輕學習壓力的同時重新看到了希望。也正是在落實教育部對教育改革要求的同時順應了民意,我市在接下來的八年時間里堅持實行統配政策,并在2015年擴大到60%。
對于為什么統配計劃要超過50%,南戰軍告訴記者,國務院、教育部在一系列文件和意見中,對于實施統配政策均有要求。《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和進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見》(教基[2008]6號)其中明確提出:“普通高中招生要切實改變將分數簡單相加作為高中錄取唯一標準的做法。必須堅持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原則,應將初中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據,將優質高中名額中的大部分均衡分配到普通初中,同時積極推行多種形式的招生錄取辦法。”2010年開始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及《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中提到:“實行優質普通高中和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辦法。”2014年,教育部基教一號文件和省教育廳發出的《關于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明確:“將不低于50%的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并完善操作辦法。”
全市各類學生均受益于統配政策
8月19日,記者在外國語中學采訪時了解到,李彥花的孩子今年中考600分,最后通過統配方式被錄取到蘭州一中。“按照蘭州一中統招的分數線,我們的孩子是絕對上不了的。正是有了統配計劃,孩子才得以被一中錄取。”李彥花表示。另外,她還告訴記者,剛上初一時,她們就知道中考的統配政策,所以,實際上孩子的競爭對手就在本校,只要在全校范圍內考到前面就可以上一個好高中。所以,孩子三年的學習也很輕松,孩子特別喜歡書法,課余時間都在練.書法,這個愛好一直保留到初三畢業。家長于娟告訴記者,他們的孩子今年考了615.5分,最后占了統配計劃,被師大附中錄取。“考試成績出來的時候,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615.5分根本考不上師大附中。但是,當她在填報志愿的時候,老師給她詳細講解了統配政策后,讓我看到了希望,并最終錄取。”于娟說。學校校長王延寧告訴記者,統配政策非常好,使老百姓能夠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主要是堅決遏制個別初中的“掐尖”教育。“掐尖”實際上制造了教育的不公平,制造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不均衡。統配政策讓學校中上游的學生都看到了希望,他們不用再去跟那些經過“掐尖”招生的學校的學生競爭,只要踏踏實實學習,在校內保持領先就可以被省級示范高中錄取。
十一中的學生家長顧煥秀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一診598分。按照統招的分數線,這個分數想進蘭州一中還是很危險的。但是,當她看到一中給十一中投放了14個統配計劃后,她心里一下有了底,最終孩子通過統配計劃考上了蘭州一中。另外,她還告訴記者,孩子喜歡彈琵琶,要是沒有統配政策,這三年孩子根本沒有彈琵琶的時間,必須全身心地為分數奮斗。而現在,孩子一直彈琵琶,到了初三第二學期,她們才讓孩子暫停一下,備戰中考。她也注意到最近網上質疑統配政策的帖子,對此,她覺得如果沒有統配,那么包括她自己在內的很多中上游學生家長會比他們更焦慮。
記者采訪中還了解到,我市今年省級示范校的招生計劃一共是6587名,按招生計劃的劃分,30%為統招計劃,60%為統配計劃,10%為自主招生計劃。也就是說,統招計劃一共有1976名學生,而我市今年 600分以上的考生只有1398人,遠遠達不到統招計劃數,也就是說,即使自主招生計劃和統配計劃全部招滿,30%的統招計劃,完全夠高分考生競爭。南戰軍告訴記者,因名額分配到校,使學生的競爭范圍從全市縮小到學校,絕大多數學校和家長對統配政策交口稱贊。
“組合拳”促全市學校均衡發展
外國語學校初三班主任李蕊玲告訴記者,統配政策給學校帶來的好處就是:充分調動了老師的積極性。她告訴記者,過去初中新生入學,學生流失較多。但是,今年一共劃撥了526人,實際報到為523人。沒有被“掐尖”的學生結構更為合理,這讓老師教起來更有信心和積極性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我市為提高教育質量,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打出了“組合拳”。通過名校建分校、住宅小區中小學配建移交、初高中分離辦學、本校擴容增量等模式,擴大我市優質教育總量。通過義務教育階段標準化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實施《蘭州市農村小學教學點辦學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4—2016年)》提高教學點教育質量,抬升學校底部,通過現代化學校建設、學校品質提升項目促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拓寬學校發展空間。同時,全市108所學校結成37 個聯合體,采取聯校、聯片、集團化、名校資源嫁接聯動等多種辦學模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迅速擴張和普通學校的加快發展,實現了互動互惠互補。通過實施 “立德樹人”工程、課堂教學改革、學校文化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科技創新教育和體育藝術教育等舉措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和高中績效評價等手段促進高中多樣化發展。
蘭鐵一中校長張德友告訴記者,實行了幾年的統配政策對學校的生源影響不大,他認為,統配生錄取有前置條件,既保證了這些孩子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也有分數控制線,保護了高中校的利益。鐵一中這幾年中考錄取線逐年提高,統配計劃沒有拖學校后腿。他同時表示,省級示范性高中學校的辦學質量目前差距并不大,學生在這些學校都能得到各得其所的發展。統配政策讓他們的生源構成更加豐富。
統配政策為蘭州教育帶來六大紅利
南戰軍認為,統配政策為我市帶來了六大紅利。
第一,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蘭州市早在10年前就開始在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就近入學”“對口劃撥”等招生政策。近年來通過標準化學校建設,學校硬件條件基本均衡,但擇校現象依然嚴重,通過統配生政策的實施,尤其是通過限制擇校生享受統配生政策,均衡了各初中學校尤其是薄弱學校學生升入優質高中的機會,極大地遏制了初中擇校現象,有力地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第二,增強了中考招生政策的科學性。我市中考為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兩考合一。學業考試為達標考試,是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實施成果的一次檢驗,這就要求在中考科目設置、中考命題、考試方式等方面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課程改革的理念。統配政策讓每所初中學校的學生均有升入優質高中的機會,就會釋放初中學校的改革活力,減少唯分數論帶給他們的壓力,會讓學校在更寬闊的空間內更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第三,為深化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礎。正是因為中考招生統配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激發了學校的活力,整體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質,才進一步釋放了學校推進素質教育的空間,通過考試評價促進教育改革的作用就會更加顯現,也為教育改革創造了條件。蘭州教育的諸多改革創新舉措,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社會及家長的肯定。
第四,提高了教育質量。初中擇校現象緩解后,初中學校的教育生態得到了極大優化,辦學熱情進一步激發,為教育質量評價創造了科學條件,整體質量有了提高。目前蘭州市的高中招生制度使得優質高中數量增加,呈正態分布,有利于調動每所學校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學校間良性競爭。事實證明,統配生沒有拖任何一個高中校的后退,近年來蘭州市高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以高考成績為例,2015年全市高考共有120名學生入圍甘肅省文理科前百名,占全省前百名的60%;全市有474名學生高考成績達到600分及以上,占全省600分及以上人數的43.65%;全市一本上線率17.2%,比2014年提高2.66個百分點;二本以上上線率比 2014年提高4.99百分點;高職高專以上上線率能達到96%。
第五,豐富了教育公平內涵。以“就近入學”“對口劃撥”為核心內容的招生政策,確保了教育的起點公平,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及其他措施提高了教育品質,促進了教育的過程公平,高中階段99%以上的升學率,最大限度地確保了結果公平。從另一角度講,初中生源相對均衡后,統配政策能更加促進每所初中學校學生升入優質高中的機會公平。教育部、省教育廳要求各地采取切實措施破解初中擇校難題,但個別學校以分擇校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些擇校生不享受統配政策,維護了招生政策的公平執行。
第六,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我市中考統配生政策的實行,家長和學生免去了擇校之苦、緩解了競爭壓力,學校生源逐步均衡,教育生態不斷優化。因名額分配到校,學生的報考方向更為明確,學習積極性更高,也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全國71%省會城市統配比例超50%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統配政策并非我市首創,在國內其他城市早已實施多年。截至2015年,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對口分配比例:合肥85%,長春、石家莊 80%,沈陽、南昌、重慶70%,銀川、哈爾濱、濟南、鄭州、太原、貴陽、蘭州60%,烏魯木齊、西寧、西安、南京、成都、武漢、杭州、福州、呼和浩特 50%,以上這些省會城市的統配比例均超過50%,占全國的71%。為了提高分配名額的完成比例,使這一政策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各地都制定了相應的錄取標準。其中沈陽市按照省教育廳指標到校不得附加限制條件的要求,取消指標到校生錄取控制分數線。
南戰軍同時表示,在我市統配計劃面向所有學生,但也是有前置條件的。享受優質高中對口分配名額的考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初中三年在籍在校的應屆生;第一志愿必須填報對口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等級為A等;必須參加中考,且科目Ⅰ的成績必須在報考學校第一志愿錄取分數線下50分以內或者省級示范校最低控制線之上。因不具備錄取條件而產生的剩余統配名額,將會返還到統招計劃中,按照考生志愿和成績從高到低依次進行補錄,直至完成計劃。
2015年城區優質高中統配計劃共3283名,符合對口條件被統配錄取的考生有2373名,占對口計劃的72.28%,實際完成的統配比例為43.37%。
名詞解釋
統配計劃:是將優質高中招生名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到區域內各初中學校,享受分配名額進入優質高中的考生即為統配生。我市最早推行統配政策是在2007年,當年統配比例只有5%,2015年擴大到60%。
統配條件
我市統配計劃面向所有學生,但也有前置條件。享受優質高中對口分配名額的考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初中三年在籍在校的應屆生;第一志愿必須填報對口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等級為A等;必須參加中考,且科目Ⅰ的成績必須在報考學校第一志愿錄取分數線下50分以內或者省級示范校最低控制線之上。因不具備錄取條件而產生的剩余統配名額,將會返還到統招計劃中,按照考生志愿和成績從高到低依次進行補錄,直至完成計劃。
六大紅利
1.促進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
2.增強了中考招生政策的科學性
3.為深化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礎
4.提高了教育質量
5.豐富了教育公平內涵
6.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