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航貴在精神燈塔指引——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系列述評之一
“黨員活動流于形式,一些基層黨組織虛化、空化、弱化嚴重,您有何高招?”“多元的價值觀以及復雜的社會環境,給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帶來沖擊,作為黨委書記是如何抓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前,湖南省首次開展高校黨委書記黨建述職評議,34所高校黨委書記接受測評。高校基層黨務工作者代表、教師黨員代表就關心關注的問題現場提問。黨委書記當場作答。這種特殊的“考試”,既是對全省高校黨委書記履行黨建工作責任的集中檢閱,也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工作的有益嘗試。
青年是時代的晴雨表,高校是思想理論的重鎮;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要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抓好高校黨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在對全國20多所高校調研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多數高校黨委牢固樹立“第一責任”意識,始終把黨建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為立德樹人“保駕護航”。
強化領軍角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魅力在于聚焦現實、回應熱點
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和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的過程中,各種思想文化交融、交鋒越來越頻繁,人們的價值觀趨于多元。如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年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在他們行動中開花結果?
當代青年學生主體意識強烈,不喜歡被灌輸說教,這是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面臨的挑戰。應對這個挑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擔負著領軍角色。理論的魅力在于聯系實際、聚焦現實、指導實踐。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說,該校在全面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質量,以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發現、聚焦、回應為基點,正在培育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
以解答問題為導向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率。東北師范大學結合“馬克思主義是否過時”“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何用”等問題,設置了“馬克思主義與青年大學生成長”教學專題,著重引導學生思考和回答“為什么要在多元文化價值觀條件下信仰馬克思主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改變“課堂低頭族”現象,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記者在南方一所著名大學隨堂聽“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內容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發現幾位學生在低頭看手機。課間,記者請其中一個學生談談聽課體會,他支支吾吾、非常為難。在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在課桌下看手機的“課堂低頭族”現象時有發生。這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還不盡如人意。
作為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只有真正講到學生心坎上,才能提高抬頭率——教育界人士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同時,許多地方和高校進行了富有創新性的探索。
青海、寧夏兩地試點思政課“特聘教授”制度,兩地分別聘請幾十名來自社科理論界、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人士兼任大學思政課教師,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人生經歷和術業專長承擔教學任務、參與學科建設;分別講授“理性客觀看待經濟社會熱點問題”“正確認識和判斷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文明上網與網絡信息”等10余個主題。
在復旦大學,教師結合自己的研究創造性地開課,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提煉問題并設計好問題。學校在多年實踐以及針對學生需求進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開設了“應用倫理學”“中共黨史人物述評”等10門相關選修課。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高國希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觀察社會的立場與方法。
這些有效探索,增強了大學生的“三個自信”,有益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他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按照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設計課程
現行的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是2005年形成的,至今已有10年。許多大學負責人和資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向記者反映,現行的教材過多重視規范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內容有重復,教材語言風格與呈現方式上可讀性不強。
天津職業大學黨委書記劉文江說,教材應當實行分類管理,以便于因材施教。針對高等職業院校,應該編寫不同的教材,由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北京財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韓憲洲說,對于職業院校學生,首先應當進行自信心引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價值塑造。
課程教材按照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來設計。一些高校負責人建議,調整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設置,在本科一、二年級階段側重傳統文化和法制教育,從三年級開始,參照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制,保證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校秘書長任少波認為,要下決心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授方式,從而貼近學生成長需要,讓學生感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生存、發展,必須聽這類課。
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到有的放矢
高校思想理論工作中的許多新情況新任務是因“網”而生、因“網”而興、因“網”而增。對此,只有心中有數,才能有的放矢。
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小班慕課教學,就做到了有的放矢。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周建設認為,除利用互聯網等技術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我們可以把社會上的熱點話題、事件進行互聯網改造,使其成為網絡平臺上的學習素材,通過“時時可得、處處可及”的網絡情境空間,力求透過學生“眼球”直達其“心靈”。
同樣是思想引領、價值塑造,也應該力戒千校一面,不同的學校結合自身特色進行探索,才能更具針對性。以“融天下建設于心、擔天下建設于肩”為立校之本的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設有魯班文化館、公共藝術共享空間,40多名專職輔導員成為學生的精神導師,在人文、心靈、生涯、健康等方面進行引導,成績喜人。
記者在采訪調研中發現,有的學校在探索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關切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核心訴求,有的學校在嘗試建構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體系,以教學效果為核心,對思政課教師進行評價,效果良好。
讓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在大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立德樹人,其指向主要是廣大在校學生。加強學生黨建工作,引領青年學生的思想,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關鍵性凸顯。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說,學校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把立德樹人擺在突出位置;教師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要求研究生導師除課堂之外,要用一定的時間用于指導學生,通過師生良性交流,引導學生的價值追求。
校園文化對于學生而言猶如空氣,時時在、處處在,其育人功能潤物無聲。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宣勇認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育人全過程,要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使學生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愛國情感。
北京大學黨委創新思政教育形式,邀請厲以寧、樓宇烈、李伯謙等12位社科理論專家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讓“名師大講堂”影響學生,讓名家講座與思政教育相結合。黨委書記朱善璐認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學生的認同、真正入腦入心,我們培養的大學生才能有中國道路、理論和制度自信,才能具備國家意識、民族情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