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300萬,2008年超過500萬,2011年超過600萬,2015年749萬的數字則再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互聯網時代和變幻的經濟形勢,更為諸多行業帶來變革。就業格局之變,此刻也正在倒逼在校生及高校教學改變現狀。
離實務一線更近些
“多實踐一定是新聞人在大學期間必備的經歷,這是學校的課程教不了你的。”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趙思琪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實習過程中,她的就業意向從傳統媒體逐漸轉向互聯網。
曾在北京一家傳統媒體實習的趙思琪,從去年暑假開始進入新媒體,一邊擔任著某微信公眾號的執行主編,她一邊在一家門戶網站的觀察欄目撰寫新聞評論。“更快”“反饋”成為她工作中的新關鍵詞。“只有通過在不同類型的平臺實習,才能了解這個行業的動向,發現自己喜歡做什么,適合往哪個方向發展。”趙思琪說。
“相比經濟學,互聯網才是我的‘真愛’。”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專業的薛從表示。
大二時薛從準備考托福、上GMAT補習班,打算走和大多數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類似的道路——出國深造,最后進入銀行、會計事務所、證券投行等傳統經濟行業。然而在學校的一次創新創業活動中,他接觸到編程,這促使他畢業后選擇去一家上市公司做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產品經理。
對于浙江科技學院建筑學專業的楊龍來說,設計院的實習更加堅定了他離開“傳統模式”、去事務所工作的想法。“在傳統設計院的工作模式一般就是上級分配任務給下屬,圖紙改了又改。”這種模式讓他感覺“受條條框框束縛多,雖然穩定,卻無法做自己想要的設計”。
對自我的實現和個性的追逐,使新一代大學生走出傳統模式的束縛,去尋找更新、更自由的道路,這與“互聯網精神”不謀而合。
對想做建筑設計師的楊龍來說,能設計出自己想要的作品、能讓自己的創意大膽發揮并得以實現,是他對互聯網化的建筑業未來最大的期待。
多掌握復合型技能
“一個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在互聯網行業發展并沒有什么優勢,但互聯網金融產品必定和經濟專業有聯系,這也是用人單位所看重的。”薛從告訴記者。
薛從感受到,互聯網金融需要將經濟學知識和互聯網知識相結合。“對經濟學專業的學生來講是個新天地。”他說,“如果我能再有一些編程的基礎和程序開發能力,同時熟悉互聯網產品的整個流程,將專業知識和互聯網所需的新技能結合發揮,將會有很好的發展舞臺。”
互聯網金融無疑是未來金融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中國資本運營研究中心主任馮鵬程認為,目前傳統教育培養出的金融人才已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記者注意到,目前不少在校生提高技能的主動性很高,而獲取的方法和渠道也更加多元化。
自從發現“建筑行業互聯網化”這塊新大陸后,楊龍發現,越來越多關于建筑行業互聯網化的文章開始不斷涌現,“大家都在做這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楊龍開始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為在這一方向發展作準備。
楊龍讀書的范圍也更大了,并且更注重基本功的學習,“事務所需要真正能夠挖掘想法的設計師,會對一個設計師的個人能力有更加硬性的要求”。他同時走出校園,結交更多的朋友,及時掌握行業動態。
在趙思琪看來,新媒體會對稿子的呈現有更多技術要求,比如如何進行微信排版,如何利用代碼通過H5呈現新聞。“這些技能都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盡管平臺變了,但是選題的挖掘、材料的搜集整理、采訪等新聞的操作能力都是融會貫通的”。
高校專業設置可嘗試與市場接軌
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副所長李杰認為,“就業難”最大的問題是結構性不合理,教育和整個產業的轉型升級之間的不匹配、不合理問題。
“比如,我們現在企業都已經逐漸向工業4.0轉移,建無燈工廠、智能化,這時對人才的需求可能更多地偏向軟件的設計、編程、智能設備的操控維護等,而這些在我們的專業設計里面,有的可能是空白,有的可能剛剛起步,不能滿足企業需求。”他說。
“大學生學的東西和中國經濟轉型不匹配,人家當然不要你。”馮鵬程認為,除了基礎學科之外,為了滿足社會對高端金融人才的需求,高校專業設置可以嘗試與市場接軌。目前大學的教授相當一部分都是博士畢業后就留在學校,以金融學為例,很可能教師自己都沒從事過金融行業,而只是每天聽聽新聞,“不接觸怎么能懂”。
首都醫科大學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教授劉澤軍認為,老年保健、老年醫院或許將成為未來醫療服務行業就業的熱點。“現在的醫療服務講求的是全人群、生命的全周期以及全社會,而我們原來的那種體制還是內科、外科,百年不變,應對不了現在的狀況,只有畢業以后的再培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學者提到,教育觀念的更新,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的方向。
“除了自身的專業技能需要提高,和以前相比,現在更強調的是醫生的人文素養。”北京一位醫學學者告訴記者,“原來我們一直把醫學服務定義為專業服務,現在大家也逐漸意識到了病人有心理需求,需要被尊重、被安慰、被照顧,以前的醫生培養和教育,在這方面是缺乏的”。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認為,教育行業的從業者要更新觀念,把教育看作是培養人才的事業,“大學主要是打基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我們現在的教育方法、教育內容都要改。”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