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音樂是數學老師教的吧?”時下,年輕人喜歡這么調侃五音不全的朋友。
對于許多農村學生來說,這句調侃擊中了他們現實中的痛點。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有10所小學,5個教學點,教師嚴重缺編,音樂、美術、英語老師更是嚴重缺乏。許多老師身兼多職,甚至有一個老師同時教語、數、英、美、體等課,農村孩子的素質教育,長期處在“吃不飽”狀態。
過去:鄉村音樂、體育、英語教育被邊緣化
到今年7月19日,蓮花鎮軍營村村民葉福慶在同安城區買房子剛好滿三年。
這間72平方米的房子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還欠了親戚一屁股債。為了不耽誤小兒子的繪畫特長,他毅然買房落戶,將孩子送進了同安城區的中心小學。
“如果三年前能像現在這樣,村里的孩子和城里娃上同樣的課,我的房子就不用買了!”葉福慶說。
當時讓他痛下決心的導火索是,大兒子一直在村里的小學讀,到了初中連簡譜都不認得,音樂課本發下來,他只能在簡譜上用拼音標注發音。
“看到那本音樂書,我知道,孩子的素質教育耽誤不得。”葉福慶說。
葉福慶的情況不是個例。蓮花鎮位同于同安區西北部山區地帶,地域廣闊,村落分布分散,轄區內有10所完全小學,5個教學點,最遠的教學點與城區距離近40公里。
幾個教學點由于學生少,一般只設兩個年級,并且根據教育部師資配備的規定,在校生30人以內的,只能配備兩名老師。這兩名老師要包攬所有的課程,負擔重、壓力大。再加上不少老教師和代課教師本身音樂、美術基礎較薄弱,帶起學生來顯得力不從心,鄉村音樂、體育、英語教育逐漸被邊緣化。
于是,像葉福慶這樣,痛下決心進城追隨優質教育資源的村民不在少數。但更多人因為經濟、家庭等原因離不開鄉村,如何讓這些人的孩子也享受到優質的素質教育,成了困擾當地政府及教育部門的難題。
現在:小山村和城里上同一堂課
“信息化給鄉村學校帶去了希望,這個難題正逐步被破解。”同安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2013年,廈門首個教育云項目在同安區陽翟小學啟動試點,通過接入教育城域網,成立遠程同步互動系統錄播室。它與蓮花中心小學成立一對一課堂教學,兩所小學的音樂、美術、英語課表完全一樣,陽翟小學的名師在上課,蓮花中心小學的師生們也可以通過遠程實時參與互動。
而隨著互動教學探索的深入,除一對一外,更多模式在多所城鄉校之間展開。
一對多模式,中心校對二至四個教學點進行同步課堂教學。盡管人員散、班級多,但老師可以通過遠程提問等方式,與學生充分互動。
點對點模式,教學點的教師在班級直接對另一教學點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各有專長,弱校也有名師,教師通過點對點也能突破空間限制,做到跨班級不跨學科進行教學,實現教師資源優勢互補。
此外,老師還可以在課后把這堂課的視頻上傳到網上,成為云平臺上共享的公共資源。學生如在校時跟不上進度,在家可以登錄平臺,反復溫習課程,了解難點重點。
截至目前,多種模式已經覆蓋同安全區,所有學校都接入教育城域網,通過建立遠程同步互動系統錄播室,城里的小學和農村小學同步相關課表,接受一樣的教育。
名師如何沉下去,村里娃如何接受城里同樣的教育,不再成為難題。
將來:教和學變成信息紐帶下的趣味互動
除了遠程教育外,云平臺還嘗試通過“電子書包”開展教學。這項試點如果成功,也將在鄉村小學推廣。
“這個單詞的正確念法是什么?請大家選擇。”7月21日,在暑期信息化培訓班上,來自大同中心小學的胡艷霞老師一面和鄉村教學點的代課教師交流業務,一面演示電子書包PAD的用法。
一分鐘后,胡淑霞的教學PAD上自動統計正確率,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答對了題目。
“從出錯率看,這個音節非常有迷惑性……”胡艷霞娓娓而談,同樣的方式,已經在大同中心小學試點了大半年。
大同中心小學通過給學生和老師發放電子書包PAD的方式,顛覆了原有的只能一對一的提問方式,所有的學生可以在課前提前閱讀老師的教案,課上同步做題,老師看到錯誤率后,可以即時對出錯率高的問題重點講解。
“在信息平臺上,沒有好學生和差學生之分,只有暴露出來的問題不同,這就遏制了一些老師可能出現的‘偏心’。另外,即時答題也逼著學生必須打起十二分注意,再也不能走神了。”胡艷霞說。
“實際上,云平臺不只是突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同安區教育局信息中心科員葉輝冷介紹,云平臺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人人通”,不論是學生還是鄉村校的老師,只要登錄平臺,都可以隨時隨地聽課、復習以及和其他老師學生交流,而家長也可以通過平臺,即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和學校良性互動。
“未來,這可能顛覆傳統意義上的上對下的權威式的教學秩序,教和學變成了信息紐帶下的趣味互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