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偉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了教育廣大青年不忘歷史,銘記先烈豐功偉績,7月20日至26日,西安科技大學能源學院赴鎮安青春責任行動實踐團和赴彬長絲路新世界青春中國夢實踐團分別在所處實踐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抗戰紀念主題教育及參觀調研活動。
青春責任行動實踐團代表于24日赴鎮安縣柴坪鎮金虎村走訪慰問了抗戰老兵牛富德老人,并為老人帶去了糧油等生活物資。24日上午,實踐隊代表一行5人攜帶慰問物資驅車來到金虎村村委會,聽取了村委會負責人員對金虎村民生建設工作的一些說明,并對牛富德老人的一些基本狀況做了了解。得知老人住所遠在山林深處,隊員決定即刻動身趕往老人家中。
在大山中艱難行進半小時后,隊員們抵達老人所住的院落,院子很是簡陋,卻很整潔,門邊還掛著志愿者們贈送的抗戰英雄牌匾。老人年過90,以前還可以上山砍柴,如今雖然行動不便,眼睛也有疾病,但思路卻很清晰,見到隊員進屋,老人忙起身為隊員們倒水,并連聲說道:耽擱你們時間了。
交談中老人告訴隊員們,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自己年僅16歲便參了軍,當時參加的是軍長董釗的國民革命軍16軍預備3師,師長是誰現在已經記不清了,當時當的是勤務兵,隨部隊到過韓城,在師部醫院照顧過傷員,還參加了中條山抗戰。
慰問人員與抗戰老兵牛富德老人親切交談
解放后回到老家,老人也一直沒有結婚,直到中年入贅,沒有親生兒女,現在和養孫生活。因為歷史緣故,以前老人一直沒能申請到五保戶,如今雖然成功地申請到五保戶,也有愛心人士給予的幫助,但生活依然拮據,養孫在外打工所得也很難維系老人的日常生活。常年勞作使得老人的腰不能直起來,這讓隊員們揪心不已。
慰問隊員與牛富德老人合影
一個民族要想發展,就不能忘記那些為民族獨立自強而浴血拼搏的先烈們,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更需要我們回過頭去回顧歷史,并關愛那些經歷過那段歷史的人們,這不僅是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更是對敬老孝先優良傳統的的弘揚。
26日,實踐團還在支教地青銅關鎮東坪小學開展了革命先烈事跡主題宣傳展。展覽以宣傳畫的形式展現了中華民族抗戰歷史上諸多先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期間,團隊成員除了對宣傳畫的內容進行講解以外,還向當地群眾一一講解了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各個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團隊成員向當地群眾講解英烈事跡
另一方面,赴長武實踐調研的絲路新世界青春中國夢實踐團于22日參觀了習仲勛同志革命活動舊址。
1930年春,年僅17歲的習仲勛受組織派遣到咸陽長武縣楊虎城部的警備騎兵第三旅三團二營從事兵運工作。其間,習仲勛與李秉榮、李特生組成黨小組。1930年7月,習仲勛隨所在二連移駐長武以東的亭口鎮。1932年,兩當兵變失敗后,習仲勛徒步經麟游、邵寨,返回長武亭口,打算與劉志丹帶領的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取得聯系。由于長時間的艱苦行軍,習仲勛積勞成疾,只得在好友王志軒家養病。王志軒、劉士榮和劉警天等朋友四處求醫尋藥,用民間單方為習仲勛治病。習仲勛身體好轉后,便在王志軒店門前的茶爐上幫忙,與過往客人拉閑話打問陜甘游擊隊的情況。
為幫助他盡快找到劉志丹的游擊隊,王志軒以趕集跑生意為名,先后到彬縣的北極鎮、旬邑的職田鎮,打探消息。1932年8月,習仲勛恢復了健康,動身去找劉志丹。三位朋友當賣牲畜、土地,為他籌借了200銀元,作為路費盤纏。臨行時,習仲勛向王志軒說:陜北來人和你接頭,要注意保護。對劉士榮說:要為老鄉們多辦點好事。習仲勛在亭口停留期間,和群眾交往甚廣,群眾親切地稱呼他小習,一些青年人更愛接近他。王志軒等人在習仲勛的影響下,先后向陜北護送了劉剛等十多位革命同志,而亭口也成為長武革命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實踐隊成員在習仲勛革命活動遺址紀念碑處了解革命歷史
在習仲勛同志革命活動舊址,團隊成員認真學習了習仲勛同志在長武期間的革命實踐活動和為中國革命建立的豐功偉績,細心感受他的崇高革命品格。
實踐團探訪紅色歷史及當事人的實地追憶加強了當代青年歷史認同感與使命感,有著文獻、影像等資料所不可替代得獨特作用。實踐團成員通過切身實地地對活的歷史進行觸碰,以及通過深入群眾的宣傳,很好的將核心價值觀具體的進行了推廣,加強了民族凝聚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