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小學六年級孩子的家長,吳女士這一年來始終處于焦慮狀態:到底該給孩子選哪所初中?小升初考試怎么準備?進入7月,她的焦慮到達頂峰——孩子能不能面試通過?
按照我國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從小學到初中的九年都是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試就近入學”制度。然而,多地仍頻頻出現以民辦初中為主的“小升初”趕考現象,競爭激烈,場面壯觀,使得原本正常的小升初變成了嚴峻的“小高考”。
擇民校,小升初考試火爆
2014年初,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地落實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政策。
一年多來,全國各地大力規范小升初招生。北京取消共建,實行劃片入學;廣州叫停公辦外國語學校和民辦初中筆試招生;西安民辦學校招生注重綜合素質評價……
在強力推進下,“不得舉辦選拔性考試”成為公辦和民辦初中招生的“硬杠杠”。以寧夏銀川為例,銀川市外國語實驗學校等三所民辦初中結束了10年左右的考試招生歷史,于2014年起實行20%電腦隨機派位和80%面談的招生方式。
然而,小升初“趕考熱”并未銷聲匿跡。6月27日、28日,近4萬名小學畢業生參加了鄭州市區民辦初中小升初階段性評價,熱點民辦初中參評學生和招生計劃比例達14∶1。
今年銀川市三區共有小學畢業生14462人,而報考三所民辦初中的學生人數為4441人,近三成畢業生首選民辦初中,最終三所民辦初中錄取1300人。
從家長的反饋來看,一些地方的改革舉措并未得到他們的認可。記者在銀川采訪時,一些家長表示,以往小升初“一考定勝負”,孩子們雖然辛苦,但畢竟考分是最公平的。而現在,短短十幾分鐘的面試,一兩道題就決定成敗,很難讓人信服。還有一些家長認為,面談讓孩子們接受了人生第一次類似應聘的“大考”,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負擔。
記者7月11日在銀川市民辦初中面談現場采訪發現,多數孩子看起來比較淡定,而家長們則顯得很焦慮。每當一名學生面談結束出來,一大群家長就立刻擁上,詢問孩子面談的題目。這些都是后面將參加面試的孩子的家長,希望能給孩子搜集到有用的信息。
高升學率引來狂熱追捧
當前,社會評價一所學校好壞最直觀也是最關鍵的,就是看這所學校的升學率。有好升學率就有好生源,有好生源又進一步提升升學率,如此循環往復。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民辦初中憑借招生自主權優勢,招攬優質生源,中考成績日益突出,逐漸成為家長和學生的熱門選擇。
在今年的銀川市中考中,民辦學校銀川市外國語實驗學校成績斐然。全市中考700分以上學生共42名,該校占了33名;全市中考前10名,銀外學生占9席,其中前6名均為該校學生;該校達到銀川市普通高中最低錄取線的學生有950人,上線率為94%。
“銀外中考的喜報在微信圈里傳瘋了!哪個家長看了不動心?只要自家孩子成績過得去,誰不想去拼一下?”一位家長告訴記者。
與民辦名校火爆的小升初考試場面相比,公辦初中因為不得舉行選拔性招生考試,只能錄取劃片區域內的小學畢業生,其生源質量受到了一定影響。尤其是那些口碑一般的公辦初中,可以說是“只能撿別人挑剩的學生”。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不少措施規范“小升初”招生,然而,從今年各地的情況看,亂象依然不止。
民辦初中為了保證生源,仍提前進入小學進行摸底。在廣州、銀川等地,盡管教育部門要求民辦學校在規定時間內接受報名,然而在此之前,一些民校已經開始“暗招”。銀川市一些家長告訴記者,早在今年4月份,民辦學校已經進入重點小學摸底,并進行了面試,不久之后很多學生家長便接到了校方的電話通知。到7月1日,這些學生再根據規定進行網上報名并填報志愿,走面試程序。
招生仍“變相”以成績論英雄。一民辦學校要求學生面談時提交的材料包括:在小學四、五、六年級期間,至少榮獲一次校級及以上級別的三好(四好,多好)學生或優秀少先隊員(好少年)、優秀班干部等榮譽稱號;在小學四、五、六年級期間語文、數學、英語監測結果均達到優等(90分以上);已獲得華羅庚杯數學競賽三等獎以上等。
義務教育階段需要怎樣的民辦教育
在目前教育資源尚不夠均衡、教育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的情況下,民辦教育在一些地方異軍突起,不僅滿足了一部分人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也成為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這樣的教育格局本應令人感到欣慰。
然而,也恰恰是一些民辦初中,攪亂了“小升初”招生,憑借民辦教育擁有的“自主招生權”,到處網羅優質生源,使得片面追求升學率之風愈演愈烈。
在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是否應該享有自主招生的“特權”?有人認為,民辦學校的招生自主權是受相關法律保護的,國家沒有像對公辦教育那樣投入經費,如果再斷了這一項,民辦學校恐將難以為繼。但很多專家認為,無論是公辦民辦,只要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都應該遵守義務教育法,嚴格實行免試就近入學。
事實上,分析各地熱門民校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這些始于上世紀90年代“名校辦民校”潮流的優質民校,盡管沒有得到政府的資金投入,但在品牌、師資、硬件設施等方面,都能捕捉到公辦名校的身影。可以說,這些民辦初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公共資源的扶持。而且,即使到今天,在一些地區,掛靠在公辦重點高中名下的民辦初中仍有公辦教師任教,教育部門讓公辦教師退出的承諾也在各方角力下一再被推遲。
在這樣背景下成長壯大的民辦初中,在小升初時卻擁有公辦初中無法企及的“特權”,而且即便在教育部門的監督下依然亂象叢生。有人說讓民辦初中發展壯大可以產生“鯰魚效應”,會促進公辦學校抓管理、強教學,提高辦學質量,但更多人認為這是在制造“不公”——當優質的教育資源變相姓了“私”、實行高收費,窮人家的孩子如何能站到公平的起跑線上?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民辦初中在小升初時提前摸底,還加劇了幼升小階段的擇校風。一些家長感嘆,民辦初中去摸底的都是重點小學,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進入重點小學,不管學習多好,都會失去“先機”。
因而,要讓就近入學的政策真正落地,發揮應有的效果,各地就必須對這些“名校”所辦的“民校”加以規范。要么讓民校回歸公辦,按照免試入學和就近原則進行招生,要么剝離公共資源的支持,與公辦名校脫鉤,使其成為真正的民校,與其他民辦學校一起參與市場競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