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實踐隊員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前合影。
“雖然港務區在一帶一路政策提出之前就已經開始建造了,但整個港務區的建設和宗旨與一帶一路不謀而合,這無疑是對港務區建設莫大的鼓舞與支持。”
“聽說過吧,但不知道具體是怎樣的。”
“真的不太了解,可能有聽說過吧。”
“知道知道,我們家鄉(洛陽)也是沿線發展城市!”
“不好意思,沒有聽說過。”
以上是實踐小組采訪得到的原話。第一位是西安國際港務區的一位負責人劉威;第二位是與港務區一墻之隔的駿馬村里一家褲帶面館的老板娘;第三位是現代紡織產業園區的一位負責人,第四位和第五位是在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進行問卷調查時隨機采訪的游人。
正是針對“一帶一路”計劃,浙江大學社會實踐組的成員來到西安,先后探訪了國際港、現代紡織園區和省歷史博物館,搜索西安在新計劃下的變化,尋找城市變遷的痕跡。
西安國際港呈現“一帶一路”藍圖
在西安市東北部灞河與渭河之間的三角地帶,來自浙大社會實踐組的成員初次走進了西安國際港務區。
國際港務區港口與口岸業務推進局的劉威向實踐成員講解了港務區的建設歷史以及未來的規劃。從港務區規劃的沙盤中可以看出這里宏遠的計劃,周圍有交錯的公路線、鐵路線,而且正規劃著機場高速聯絡線,貨運交通十分便利。
對于港務區現階段的成就,正如劉威所言,西安國際港已經與其他許多港口(如寧波港、青島港等)建立了友好港關系,貨物通過海運到達這些港口之后,可直接經由鐵路運到港務區進行后續的業務。這大大降低了海港口的貨運壓力,提高了貨物集散效率,有效發揮出西安連接西北與東部地區的區位優勢。
港務區負責人還特別提到了“國際陸海直達第一單”的事例:在2014年底西安國際港務區獲得國家港口代碼(61900100)與國際港口代碼(CNXAG)后,原本需要在沿海港口停滯數十天,排隊等待辦理關檢手續的貨物,現在只需進行10分鐘短暫的海關轉換便可運往“西安港”。2014年12月,“西安港”的首單國際陸海直達貨物——澳洲純牛奶從澳洲墨爾本港起運,通過“海鐵聯運”的方式,在上海港進行中轉后運抵“西安港”,整個物流過程僅用時20余天,比原來減少了近一半時間。“海鐵聯運”讓內陸人民真正有機會喝到新鮮的進口牛奶。
此外,在參觀和交流的過程中,實踐隊員們了解了西安國際港務區未來發展的三個主要方向。
第一個,也是當初建設這個港務區的初衷,就是將港務區建成西北內陸地區的集散中心,相當于物流節點。“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港務區自身主要致力于搭建為企業服務的平臺,提供一整套的物流解決方案,吸引那些企業前來投資、使用“內陸港”的平臺,從而聚集起現代服務產業,實現從港口到開發區、再到城市新區的轉變。
實踐小組在參觀時看到了派昂醫藥等醫藥公司,而實際上這些都是藥品物流企業,港務區則成為了一個大型倉庫和運輸節點,由此進行再分配、再運輸。在藥品運輸更為便捷的同時,由于運輸成本的降低,藥品的價格也會相應地下降。這樣規劃模式對于藥品較為緊缺的西北地區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另外,由于交通運輸問題被較好地解決,藥材的開發、加工還能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第二個方向是優化交通運輸,形成多式聯運的局面。既然港務區是作為一個物流節點存在,那么交通運輸就是一個無法避免而且尤為關鍵的問題。目前,港務區正致力于實現公(路)、鐵(路)、空、海等多方式聯運以及跨省市聯運,從而發揮西安交通樞紐的優勢,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大物流帶動服務業的大發展,推動產業聚集和提升。
其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就是國際貨運班列“長安號”的開通。
2013年11月28日上午10時,隨著國際貨運班列“長安號”向西疾馳,新歐亞大陸橋20多年來“通而不暢”的問題被徹底破解,西安與中亞之間的貨運物流正式進入“讀秒時代”。原本貨物從西安到達中亞至少需要15天且費用高昂,但現在的“長安號”專用列車途中不停、不等、不拆貨,一周時間就能順利到達,極大地提升了物流的效率,運輸成本也能降低近20%。
第三個方向是電子商務。這也是響應了李克強總理所提出的“互聯網+”的概念。對于一個大型的商品集散中心而言,電子商務就顯得十分必要。目前京東已經與港務區進行了合作,在港務區建立了京東西北運營中心,業務范圍輻射西北五省。另外,借助港務區便捷的國際物流和貿易優勢,港務區也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跨境電商品牌——洋貨碼頭,用戶可以在此免稅購買海外商品,而且商品的質量、品牌可以得到絕對的保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