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自大山小巷,帶來泥土芳香,我來自嘉陵江畔,帶來清波碧浪。懷揣著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發揚的歷史責任感、使命感,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彩云之南,民族之源實踐隊于7月9日來到云南省云南民族大學,開啟了一段意義非凡的民情考察之旅。
7月10日,在云南民族大學校學生會熱情的接待下,實踐隊一行15人參觀了富有濃厚民族文化氣息的云南民族大學,并在校團委書記以及民族文化學院黨委書記的指導下開展了一場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主題的交流討論會。
云南民族大學校團委書記首先表達了對西南石油大學實踐隊伍的熱烈歡迎,并高度贊許了隊伍獨立自主、勇往直前的實踐精神。隨后就云南民族大學的發展歷史、文化淵源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民族文化學院黨委書記風趣幽默地向實踐隊伍講述了初到云南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必吃的三碗飯。
第一碗是山水飯,李老師指出,有些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恰恰為保護生態平衡提供了有利的保障。此外,李老師重點提出了交叉學科研究的新觀念,鼓勵化工院實踐隊學生結合所學的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有機的結合起來,總結傳統經驗,提升理論高度。第二碗則是民族飯,云南省是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特有少數民族最多、跨境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而跨境少數民族這種同源不同分布的局面也讓守邊固土顯得非常重要了。第三碗飯也是最重要的一碗團結飯。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我們應該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與此同時,我們在思想上的不斷碰撞,逐漸得出新思路,謀求新發展,促進各少數民族和諧、友好的發展與壯大。李老師就自己在解決楚雄彝族和回族林地糾紛事件中采取的辦法,進行了具體的解釋說明,再一次向實踐隊證明了團結的重要意義。
隨后,李老師還熱心地詢問實踐隊接下來的行程安排,在得知實踐隊即將赴羅平、師宗等地進行實地民情考察后,李老師積極為實踐隊提供資料與幫助,并鼓勵實踐隊勇敢創新、提出見解,在保證文化自主獨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活力,進一步創造文化,使其內容更加符合時代的需要。
在提問環節中,實踐隊隊長劉慧君就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逐漸漢化這一現象提出了疑問,李老師做出了詳細的解答。對于我們自身來說,要充分尊重傳統文化,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然而對于少數民族來說,得到政府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政府的扶持,他們的文字、文化、研究才可以上升為國家保護項目、文化保護區,這樣就更有利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了。
大學的意義就在于為實際的事情提出解決方案李老師總結時如是說,她表示希望民族文化專業與非專業的學生可以聯起手來,形成交叉學科研究,積極響應國家扶持政策的號召,共同為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獻策獻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