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說的正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皮影戲,而安徽省非物質遺產皖南皮影則更是皮影藝術里的一朵奇葩。可如今,皖南皮影戲的魅力正逐漸黯淡,甚至被遺忘。為了更好地了解這門古老的藝術,安徽師范大學三下鄉赴宣城團隊特地前往宣城水東鎮,探訪安徽省非物質遺產皖南皮影第九代傳承人何澤華,學習皮影的制作、感受皮影戲魅力,傳承皮影戲藝術。
7月12日,實踐團隊到達位于宣城水東鎮老街上的皖南皮影博物館后,受到了博物館負責人何澤華先生的熱情接待。何先生不無自豪地介紹說,該博物館收藏了清代、民國、新中國的皮影藝術品萬余件,全是他到各地的民間藝人手里收集而來。一件件做工精良、栩栩如生的皮影作品整齊地陳列于館內,仿佛在述說著過去皮影戲興盛時的輝煌。
隨后何先生為隊員們演示皮影的制作過程,皮影制作可分為選皮、制皮、描樣、雕刻、上色、熨平、裝訂七步。一步步精心的打磨、雕刻才有了皮影的活靈活現。
在觀看后隊員們躍躍欲試地參與到制作中。然而,看起來簡單的工序做起來卻無比的困難,描摹時用力需均勻,用力過猛易將牛皮劃破,但又要盡量一刀完成保持刀工流暢。隊員們操作起來時磕磕碰碰,遇到較小的圖案時不由得大眼瞪小眼,描摹一個簡單圖案便用了半個多小時。雕刻則更困難,講究手動刀不動,轉動牛皮,運用一股巧勁將牛皮刻成生動的圖案,隊員們刻了一會兒手臂便無比酸痛。上色也同樣講究,既不能上得過濃破壞皮影的透明度,也不能過淡影響美感,這十分考驗隊員們的細心與耐心。一個完整的皮影完成后,隊員們紛紛表示皮影制作藝術果然耐人尋味,需要長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
當問及現今皮影的現狀時,何澤華神情里多了一絲落寞,他坦言現在愛看和愿意做皮影戲的的人越來越少,如何將皮影戲傳承下去成了他最大的困擾。
接下來,實踐團隊將就何澤華面臨的困境進行多方面的調研,為能進一步保護傳承皮影藝術提出一些建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