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藥學院研發五十多種新藥、五種藥年銷售額累計超二十億元
一所藥學院的創富傳奇
尼美舒利制劑系列產品2014年市場銷售額近5億元,幫助海南康芝藥業實現成功上市,“一種藥品造就一個上市公司”,成為廣東醫藥界廣為流傳的美談。
尼美舒利制劑產品的“娘家”是廣東藥學院。該校目前已研發50余種藥物,其中5種藥品轉化后年銷售額累計超過20億元。除了將研制的新藥產業化,廣東藥學院還用藥學研發技術和人才助推區域醫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為人類健康造福。
研制新藥與病魔作戰
一則7歲小學生查出脂肪肝的消息近日引發熱議。據研究,糖尿病、高脂血癥發病日趨年輕化,這些疾病容易相互誘發,但單病單治的治療方案達標率低。
廣東藥學院院長郭姣所率團隊歷經30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發現了糖尿病等疾病存在共同的發病機理,率先提出“糖脂代謝病”概念,首次提出“調肝啟樞化濁”理論綜合防治“糖脂代謝病”,并據此研發了系列專利創新藥物,提高了治愈率。
這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發現相繼取得近30項國際、國內發明專利,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專利優秀獎等9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
此外,廣東藥學院還涌現出陳燕忠教授帶領的藥物新劑型研究創新團隊、朱家勇教授帶領的藥用生物活性物質研究創新團隊等8支醫藥研發協同創新團隊,他們依托校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脂血癥調肝降脂重點研究室、廣東省第一個藥物制劑重點實驗室等13個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平臺,建立了涵蓋化學藥、中藥和生物藥三大類完整的藥學研發體系。該校研發的26種藥物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43種藥物列入醫保目錄。
用技術和人才為藥企種下“搖錢樹”
“醫藥產業發展中存在藥物開發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核心競爭力不足、成果轉化率不高等共性問題。”郭姣表示,廣東藥學院大力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助推區域藥企快速發展。
“沒有廣東藥學院,就沒有環球制藥。”中國中藥副總裁黃掌欣說,環球制藥前身是廣東藥學院校辦企業廣東醫藥學院制藥廠,雙方研發的玉屏風無糖顆粒、硝苯地平緩釋片等3個產品實現了單品種年銷售額超億元。
廣州白云山等大型藥企也受益于廣東藥學院所研發的新藥,其中郭姣所率團隊的研究成果帶動廣州白云山對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腦心清片的二次開發,藥品累計新增銷售額5.24億元,實現利稅1.08億元。近5年來,該校陸續向廣東珠海鳳凰山藥業、廣東恒健制藥廠等醫藥企業成功轉讓復方貞術調脂膠囊、香蕨乳膏、喘平滴丸等多個科研成果。
近5年來,廣東藥學院還選派60多位遴選為省部企業科技特派員的專家,分赴廣東省11個城市,為醫藥企業提供發展規劃建議、技術服務,聯合攻關解決企業難題等。在該校省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廣東仙樂制藥營養保健品出口額連續6年居全國第一。
校地協同讓群眾鼓起“錢袋子”
廣東是南藥之鄉,擁有中藥材2600多種,占全國的20.7%。如何引入更多高端技術和人才開發南藥資源,來推動廣東醫藥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
2009年,廣東藥學院和廣州番禺區政府共建健康產業產學研孵化基地,學校通過向基地投入大量藥品研發技術、指導專家、設備等資源,使得基地內的大學生創業項目成功率高達50%。基地去年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為充分發揮粵港澳三地政府、高校和研究機構、產業組織的各自優勢,引領區域醫藥經濟發展,廣東藥學院近日牽頭組建粵港澳醫藥產業協同創新聯盟并當選為理事長單位。
廣東藥學院還通過開發利用南藥資源帶動貧困地區群眾致富。2010年,該校與廣東省重點扶貧地區連南瑤族自治縣共建廣東民族醫藥健康產業基地,牽頭與廣東省藥品行業協會、香港中藥學會等五大協會,廣州白云山等8家醫藥企業在連南縣投資3500萬元。去年,該校中藥資源學院連南分院在連南縣開建,兩個項目至今已帶動農戶種植中藥材6000多畝,吸引該縣10%人口向醫藥種植產業轉移。
《中國教育報》2015年8月3日第1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