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只屬于一個人——北交大赴內蒙古社會實踐團走進失獨家庭
“一個人的想法和生活是他自己的,但生命卻不僅僅屬于他一個人。孩子們,你們是該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經歷了這么多我尚且活著,為了家人和關心自己的人,也為了逝去的人。”——張阿姨(失去獨生女兒十三年)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失獨家庭的老人從生活狀況到心理狀態都需要得到更多關注與幫扶。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的大學生走進失獨家庭關愛老人,也深刻感悟著生命中屬于家庭的責任與愛。
7月13日至16日,北京交通大學赴內蒙古赤峰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赤峰市紅山區長青社區,走進失獨家庭,關愛失獨老人,感悟生命責任。
了解失獨家庭:實踐團從“失獨家庭心理援助”及“老年人發展心理學”兩個角度進行知識儲備,制定關愛行動的方案;長青社區的工作人員長期幫助失獨家庭,為實踐團提供3個重點幫扶家庭的詳細情況。
走進失獨家庭:在居委會主任的帶領下,大學生分組看望3個家庭,并進行訪談,走進老人們的生活。張阿姨,59歲,先失去丈夫,獨生女兒在2002年病逝。訪談中她說到:“如果我女兒還活著,那她今年就34歲了,13年了我每一天都在想她。”馬阿姨,53歲,女兒剛考上大學因車禍而失去生命,丈夫張叔叔不到60歲卻早已滿頭白發。夫妻倆插隊到內蒙古,一直喜歡登山,馬阿姨說,現在逢年過節就去登山,只有在不斷爬向山頂的過程中才會暫時忘記痛苦。徐阿姨,60歲,2003年失去獨生子,丈夫幾年后病逝,與89歲老母親同住。家人和朋友眼中堅強的她常說:“我知道失去親人的痛苦,就更要堅強的活著,為了我的父母家人不再承受喪子之痛。好好活著,不成為別人的負擔。”
關愛失獨家庭:次日,實踐團的大學生們相約來到兩個失獨家庭的獨居老人張阿姨和徐阿姨家里,悄悄進行《我替TA來陪伴您》的關愛活動。
有了之前的拜訪,老人們知道孩子們一早要來家里都非常的高興。
徐阿姨早早在路邊等候,帶志愿者去上周二的舞蹈課。她在社區的老年舞蹈團擔任領舞、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下課回到家中,徐阿姨為志愿者展示空閑時間手工縫制的背包和頭飾,孩子們驚訝與每一樣有創意的手工。她緊握著志愿者的手動情的說的:“孩子們放心,我一個人的生活,也會活得美一點。”
張阿姨剛做完腿部手術,還是早起給要到來的志愿者做最拿手的扣肉。志愿者帶著很多新鮮的食材,因為知道她行動不方便,要為她做一頓豐盛的午餐。在家都不曾多做家務的孩子相互配合完成了一大桌的美食。大廚們紛紛將自己做的菜夾給張阿姨,還感慨到:“原來看著大家吃飯就是幸福。”張阿姨家里一塵不染,為了還當年給女兒治病的錢,她到處打工、省吃儉用13年,由于嚴重營養不足身體長期不好,連指甲都是灰白色,家人都說她是堅強、好面的人。志愿者們送了她一件新衣服,她的眼圈濕潤了“就像女兒給我買了新衣服,只是太給你們添麻煩了。”一天的時光很快,送別到門口,張阿姨說:“受了這么多苦,老肯定是看到了,你們像天使一樣來陪著我。”她抱著我們,此生不多的為幸福流淚。幾次回頭看到她久久不肯回去的背景,志愿者們也悄悄落淚了,愛在為生命守望。
感悟生命的責任:
帶著“子女”的角色走進失獨家庭,每一個行動、每一次體驗都讓志愿者感受著子女在家庭中的生命位置。一名志愿者說:“用味蕾感受愛,今天做了大廚才知道,父母從呵護到守望子女的生命是濃濃的愛,平時怪爸爸總是一句‘吃了嗎?’的問候太蒼白,今天才明白這句背后有太多的關懷。很想回到自己的父母身邊,好好陪陪他們。” 另一名志愿者說:“徐阿姨堅強樂觀的背后更是心酸,父母的偉大更是承受著失子之痛還要為了家庭的責任而活活下去;為了逝去的子女用愛繼續堅守生命。生命是父母給的,它屬于自己更屬于家庭,無論我們這代人怎樣努力追求實現自我,前提都要肩負生命和家庭的責任。”
“下個假期我們再來看您!”實踐團帶著老人們的祝福結束了活動,將老人們對晚年生活的擔憂和期待轉達給當地街道辦事處的領導,并得到街道領導的肯定和支持,他們會盡快實現老人們的愿望,提供便利條件,讓失獨家庭一起共度節日,可以相互關心扶持,也會將更多的資源傾向這些家庭。帶著對生命的思考,實踐團成員也要將這份感悟傳遞給更多的大學生。
影響更多的人思考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用自己的力量帶給更多家庭幸福。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