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高校應屆畢業生紛紛畢業,大學生們開啟了就業之路。然而,面對用人單位的各種“招聘條件”:非“985”高校不要、女性不要、非北上廣戶籍不要……一些大學生只能望而卻步。近幾年,由于就業市場競爭激烈,大學畢業生就業遭遇歧視的現象屢見不鮮。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就業這一民生話題再度成為代表、委員和社會輿論所關注的焦點。其中,大學生就業歧視受到不少代表、委員的關注,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受到不少大學畢業生的贊同。
“院校歧視”損害大學生平等就業
說到就業歧視問題,去年畢業的小胡就憤憤不平。他告訴記者,他畢業于韶關學院,雖然不是重點院校,但在大學期間他就很注重對自己專業知識和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畢業找工作時對自己信心十足。但是找工作之后,他屢屢被一些大企業拒之門外,原因就是他非重點大學畢業。“工作之后發現,其實自己能力并不比那些重點大學畢業的同事差,甚至還比他們強,但是在就業時有些企業就是把重點大學作為硬性條件,真的很不公平。”小胡說。
華南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小毅也反映,自己本科畢業于廣東商學院,去年投簡歷去某知名網絡公司,一直沒收到面試通知。后來托同在該公司工作的朋友向hr打聽,才得知雖然企業要求錄用研究生畢業生,不僅碩士要是重點高校畢業,就連本科也要是211、985院校畢業的,“只是沒有標明而已,雖然我碩士畢業院校是‘211’,但卻因為本科院校‘出身不好’被篩掉了。”小毅說。
近年,許多畢業于普通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起點上就面臨歧視,連起碼的公平展示、平等競爭的就業機會都難以獲得,以致“同等學力不同等待遇”。全國人大代表,湘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羅和安表示,不少同學就業時普遍抱怨沒有得到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很多高校把招聘門檻設置為“985、211”,即使是畢業于重點大學的博士,也常常會因本科讀的不是“211”、“985”大學而被拒之門外。
女大學生遭遇性別歧視
近年來,就業形勢愈加嚴峻,在或顯性或隱性的性別歧視下,相對于男性來說,女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不少女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遭遇“寧用武大郎,不選穆桂英”的性別歧視。去年在廣州大學畢業的女生佳佳告訴記者,她在多次投營銷類職位簡歷后,都沒有音訊。在最近的一次招聘會上佳佳也選擇了營銷類的崗位,但同樣遭到拒絕,問及該企業hr原因,hr表示,營銷類工作經常要出差,不適合女孩子,所以不要女生。佳佳說,當時她在招聘告示上并沒有看到該崗位僅限男生,“感覺這是營銷類職位招聘的潛規則,是對女性的歧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