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有關1952年以來各省份高考狀元的去向和職業分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狀元們學術成就較高,不善經商從政。進入職場后,他們雖然大多打拼到“白領”或者“金領”階層,但是,成為出類拔萃的行業頂尖人才和領軍人物偏少,其成才率低于社會預期。
靜心一想,這很正常。三百六十行的翹楚,靠的是人的綜合素質,不是單一強項。高考狀元值得尊敬,因為他們在高考競技場上的表現的確炫目。但是,也需以平常心看待他們,因為,此次獨占鰲頭,只是說明在應對高考這種規則的競爭中勝人一籌,至于其他方面,尚不可知,需要實踐作答。
人生本身是一場馬拉松,一時一事、一城一池的得失是挺重要,但是,不能代表整個過程的成敗。取得令人矚目成就者,除綜合素質、整體實力較強之外,還在于持續不斷地刻苦努力、艱苦奮斗,在人生這場馬拉松中,從不敢懈怠、偷懶。從這個意義上觀察,依據一次高考成績,社會就對狀元們成就事業有過高預期,不能不說這種估計是偏頗的。
附帶說一句名校爭搶狀元,不擇手段地爭搶,而不是狀元自愿選擇貴校,這樣網羅來狀元有什么意義?能說明什么問題呢?與其在這方面花心思,倒不如戒除浮躁,勿忘初心,潛心辦學,到招生季,將自己學校數年、數十年培養的杰出校友向社會秀出,豈不是更體面、更服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