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學院陳明同學
陳明,化學與化工學院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兩年前,對漢語一竅不通的他只身來到華園,一心向學。兩年后,他不僅通過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四級,而且連續在專業領域的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在華園,他的科研夢想異域開花,并將在中巴人民友誼之樹上結出豐碩果實。
深夜十一點,校道上的行人越來越少,在化學與化工學院15號樓里,二樓的一間實驗室卻還是燈火通明。一位身材高大,穿著白色實驗服、帶著防護手套和口罩的年輕人,正在實驗臺前緊張地忙碌著。終于,當看到試管中的液體逐漸凝固時,年輕人深邃的眼睛里露出欣喜的神色。他摘下口罩,露出黝黑的臉龐。他就是2011級巴基斯坦籍博士研究生,中文名字叫陳明。
對于陳明,也許有些人不會感到陌生。此前,以陳明為第二署名作者,其導師為第一署名作者的學術論文《錳咔咯化學的新進展》在國際著名雜志《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上發表。值得一提的是,兩年來,陳明已在《Tetrahedral Letters》等各知名期刊上發表SCI論文8篇,另有多篇論文計劃發表。這樣的成績,使陳明成為華園留學生中的佼佼者。
1980年,陳明出生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格赫羅爾。陳明家中共有6個兄弟姐妹,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陳明的父親任職于當地一所頗有名氣的公立高中,在家庭教育方面,對陳明的影響最大。父親鼓勵他要努力求學,貢獻社會。在巴基斯坦國內最古老的學府旁遮普大學,陳明度過了難忘的大學時光,并以優異成績先后獲得理學碩士、哲學碩士學位。
來華留學前,陳明已是巴基斯坦拉合爾教育大學的一名教師,從事無機化學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在教研過程中,陳明覺得,教師必須要堅持學習,才能將最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抱著這樣的信念,陳明密切關注著到國外留學深造的信息。2009年12月,一則在網上發布的關于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的消息引起了他的注意。時不我待,陳明積極準備相關材料,憑借出色的教育背景于次年3月成功申請到了這一獎學金。
陳明選擇到中國留學的決定并不是一時興起。在許多巴基斯坦人心中,中國是一個睦鄰友好國家,中巴友誼源遠流長。陳明覺得,中國人民非常勤奮,善于突破自我。更重要的是,廣州的氣候與他的家鄉十分相似,華工無機化學專業領域的發展非常前沿,這使得華園成為他留學的心水之地。2010年9月,陳明帶著全家人的期盼和對學術夢想的執著追求登上了飛往廣州的航班。
對于一個在異國他鄉留學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對當地文化的融合和適應。故事發展到此,也許有人會認為,陳明一定是有過來華的經歷或者中文相當靈光,才讓他如此堅定地開始異國之旅。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來華前,陳明沒有任何出國經歷,甚至連一句漢語都不會講。像如何從機場去大學城這樣一件對別人來講最簡單不過的事情,在陳明面前倒成了一個大難題。多虧國際教育學院為留學生提供了相關的報到接待服務,才使陳明順利到達目的地。
來到華園后,陳明首先開始了一年的漢語學習課程。有人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陳明對此深有體會。拿普通話來說,漢字的讀音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分,字形由偏旁和部首組成,一個部分錯了,字義就會變化。這對于剛剛接觸中文的人來說,確實有些難以駕馭。但在陳明面前,一切學習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課程結束后,陳明不僅通過了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四級,還獲得了國際教育學院頒發的最佳成就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華園,陳明最思念的就是故鄉和家人。他說,在巴基斯坦,婦女很少出去工作。作為長子,他是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尤其是自從父親去世后,母親的身體每況愈下,他還要照顧年幼的弟妹,思慮謀劃他們的將來。因此,陳明在科研上對自己的進步要求更為迫切。盡管對家人思念如潮,他卻堅持每年只回國一次,把時間都節省下來搞科研。查文獻、做實驗,每天在實驗室工作10個小時以上,這樣的狀態已是家常便飯。常常是實驗樓要鎖門了,他才意猶未盡地離開。就連中國的傳統新年,他也是在實驗室度過的。他對研究的沉醉和投入,幾乎到了狂熱的地步,這令與他同在一個實驗室的許多中國同學都自嘆不如。
沿著西湖邊的小路散步,看湖中調皮的鴨子嬉水捕食,是陳明在科研之余最喜歡的放松方式。現在,他已經深深喜歡上了這片古樸雅致、生機盎然的校園,對成就自己夢想的母校和師長充滿感恩之情。他衷心祝愿母校的明天越來越美好。盡管明年就要畢業,但陳明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重返華園,在無止境的科研之路上,繼續圓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