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個標準,劉帆柯和黃郝才得以進入世界名校,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自己的潛質。“拿劉帆柯來說,他在課業負擔之余,堅持每天放學后去實習,這種毅力,已經刷掉了60%的學生。”留學專家說,“他的成績雖然不是頂尖,但仍是優秀,這又可以刷掉20%的學生。此外,劉帆柯對政治的努力和熱情不是到了大學就戛然而止,而是有進一步的規劃,這打動了考官。”
當然,更多進入名校的留學生,都未把興趣愛好當成“敲門磚”,而是“導航燈”。比如,康奈爾工程學院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專業的李澤,平時喜歡玩樂隊、搞攝影,豐富的活動讓他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發展;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商業經濟專業的岳軒,致力于會計方向,還憑著出色的表現擔任了德勤的校園大使……
從表面上看,世界名校似乎非常看重學生的“課外活動”,于是,很多人一窩蜂去做義工、當運動會的志愿者、參加“模擬聯合國”。但專家指出,大學考察課外活動,實際上是考察學生的能力,“假如你參加了3種社團,都是普通團員,就不如只參加一個,但擔任了主席,這代表你有組織和領導能力。”馬振翼解釋說,參加了活動并不說明問題,在里面起什么作用才最重要。
變革:通過多元錄取手段,打破唯分數論的思維定勢,從“招分”轉向“招人”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有專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名校招收的學生和“一流人才胚子”有些出入。
這就是唯分數論的弊端。在我國高校招生錄取中,高考成績是主要依據,好的高考成績意味著好學生,好學生意味著能進好學校。但是,高考考查的是基本知識和解決書面問題的能力,創新和科學技術相關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反映。“誰可以告訴我,SAT得到2300分的學生,一定會比得2250分的學生在未來成功率更高?在美國,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用學生的SAT成績,只能預估出他大學第一學期的成績,第二學期的都估不出來。”馬振翼說。
那么,怎么才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胚子”呢?世界名校的招生“偏好”也許能有所啟發:通過多元錄取手段,嘗試一年多次考試,打破唯分數論的思維定勢,從“招分”轉向“招人”,真正發現學生分數背后的潛質,挖出學生本人的個性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當好伯樂,獨具慧眼,選出千里馬。
但是,單純的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例如,在美國,高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倚賴于申請書、推薦信等,之所以行得通,是因為學生一旦不誠信,將付出高昂的代價。但在我國,基于自律的誠信體系還沒有健全完善,分數之外的“軟評價”容易淪為暗箱操作。基于種種原因,現行高考制度盡管受到“唯分是從”的詬病,但仍是一種公平的選拔方式。
所以,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所謂成熟的辦法,而是要有選擇地吸收借鑒。根據已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學招生實行多元錄取等措施,都是從看“分”向看“人”的改變,也是找尋適合自己的教育制度的有力探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