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古代建筑導言
一、了解中國古建筑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建筑的形成在春秋戰國,定型在秦漢,最強盛在隋唐,在宋代發生巨大的變化。
(一)形成時期:原始社會~秦漢
1.原始社會:穴居、巢居---干欄式、木構架的雛形
2.先秦(夏、商、周)
建筑風格模式:城——方形,分城、郭兩重,呈回字形 宮殿——采用高臺式
建筑布局特點:夏——中軸對稱 商——散點式 周——符合嚴格的禮制
建筑主要成就:(1)瓦當的出現,是一個重要進步,解決了屋頂防水問題。
(2)木構架結構日臻完善。
3.秦漢
軍事工程——長城
宮殿建筑——秦:咸陽宮(設計集各國宮殿之長)、阿房宮
漢:未央宮、建章宮、桂宮
石建筑——東漢出現,如石祠、石闕與石墓
陵墓建筑——秦始皇陵、漢茂陵(劉徹)
(二)發展時期:魏晉南北朝
佛塔、寺院建筑——嵩岳寺塔(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
園林建筑——士人學子逃避戰亂,初步出現寫意山水園林(小巧、雅靜及意境)
(三)成熟時期:隋唐
水利工程——大運河
最早的敞肩石橋——安濟橋(趙州橋)
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城——長安城
著名宮殿——大明宮(“中國宮殿建筑的巔峰之作”,含元殿最著名)、洛陽宮
(四)大轉變時期:宋
1、唐、宋建筑風格不同:
唐朝——雄渾質樸、宏偉大氣 宋朝——柔麗纖巧、清雅飄逸
2、民居布局制度轉變:
唐朝——里坊制 宋朝——街巷制
3、建筑著作——《營造法式》
(五)最后一個高峰期(集大成者):明清
1、建筑著作:清代(1723年)頒布《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統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數與用料標準。
2、代表性建筑: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時期
歷程
現存著名的建筑
原始社會至漢代
形成時期
魏晉南北朝
發展時期
佛教建筑興盛,自然山水式園林
隋唐
成熟時期
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是建于唐代的五臺山南禪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
宋朝
大轉變時期
太原晉祠圣母殿、泉州清凈寺、正定隆興寺和寧波保國寺等
元代
進一步發展時期
山西芮城永樂宮、洪洞廣勝寺和北京妙應寺白塔等
明清
高峰期
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等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瑰寶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
逐漸引入了西方建筑形式
20世紀初
近現代建筑復雜多樣的風格形式
二、掌握中國古代建筑的五大特點以及相關內容
1.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的結構方式。
2.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構設規律。
3.造型優美。
4.裝飾豐富多彩。
5.特別注意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一)以木材、磚瓦為主要材料,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1.外形特色:高臺基、木構架、大屋頂
2.最顯著的特點:梁柱之間采用榫(sǔn)卯連接 榫—凸出部分 卯—凹進部分
3.木構架的主要方式:
(1)抬梁式
①定義: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層疊而上,所以稱“抬梁式”。
②常用建筑 :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筑
③優點:能獲得較大的無柱空間,空間更具連續性
缺點:木材消耗較大
(2)穿斗式
①定義: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并且在枋上、兩落地柱之間平行立短柱,與落地柱共同直接承檁,故稱作穿斗式。
②常用建筑 :常用于民居和較小的建筑
③優點:木材用料少,山面具有良好的抗風性能。
缺點:柱子密,空間較小。
(3)井干式
①定義:以榫接的方式將圓木或半圓木組合成矩形木框,木框相層疊作為墻壁,并直接承重的結構方式。
②常用建筑 :一般見于木材豐盛的山區民居
③缺點:消耗木材多
4、木構架結構的優缺點
(1)優點:①承重與圍護分工明確; ②有利于防震、抗震---“墻倒屋不倒”
(2)缺點:易腐蝕、怕火、怕水、怕蟲蛀
(二)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構設規律
1、采用外封閉、內開放的庭院式布局,其規律是:間——單座——庭院——組群
2、間——四根柱子圍合的空間
3、單座建筑布局形式——以長方形最常見
4、整體布局形式——采用均衡對稱方式
5、民居和園林建筑采用“因天時,就地利”方式布局。
(三)造型優美
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
飛檐的作用:擴大采光面、利于排水、增強動感美
(四)裝飾豐富多彩
主要的裝飾有彩畫和雕飾
彩畫的色彩使用:以藍、綠、金為主,間或用黑、白;
明清時期規定朱、黃為至尊至貴之色。
不同建筑的雕飾內容與表現手法不同:
宮殿---莊重肅穆、官式建筑---熱烈華美、
南方建筑---清麗婉約、文人商賈大宅---雕飾較少,透出內斂沉靜、淡泊謙遜之道。
(五)注意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
三、了解中國古代建筑各類基本構件,熟悉臺基、斗拱、雀替、掛落、天花板裝飾、脊獸等相關知識,熟悉彩畫、屋頂以及各種雕飾的分類知識
(一)臺基:又稱基座,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的底座。
1.作用:(1)防水避潮;(2)增加建筑的穩定感;(3)體現建筑物體的高大雄偉
(4)標志等級
2.四個等級:
(1)普通臺基---小式建筑(普通民居)
(2)較高級臺基---大式建筑(官員、富商宅第)或宮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級臺基,又叫須彌座或金剛座---宮殿和寺院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級臺基,由幾層須彌座相疊---北京故宮三大殿和山東曲阜大成殿。
(二)柱、梁、枋、檁、椽
(三)斗拱
位置:位于柱頂、橫梁、額枋與屋頂之間
構件組成:斗:方形木塊 拱:弓形短木 昂:斜置長木
作用:(1)承重(挑出屋檐) (2)裝飾 (3)標志等級
(四)雀替
位置:位于柱與枋相交處
作用:(1)加強額枋和減少跨距;(2)裝飾性
(五)掛落
位置:梁枋之下。一般用于檐下,用于室內的稱掛落飛罩。
作用:(1)劃分空間 (2)裝飾
(六)彩畫
位置:多出現于內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內天花、藻井和柱頭上。
明清的梁枋彩畫最為矚目。
作用:(1)保護木質(防潮、防腐、防蟲) (2)裝飾 (3)標志等級
三個等級:(1)和璽彩畫 (2)旋子彩畫 (3)蘇式彩畫
名稱
等級
枋心內容
枋心兩側
用于建筑
和璽彩畫
最高
以金龍、金鳳、龍草圖案為主,間補以花卉圖案,大多以藍綠為底色,主要分為盒子、找頭、枋心三部分
用 #FormatImgID_0# 框起
僅用于宮殿、壇廟的主殿、堂、門
旋子彩畫
次之
以花卉圖案為主,也可畫龍鳳,圖案色彩除了藍綠金外,還使用了一定量的白、黑色。
用#FormatImgID_1# 框起
兩端有帶漩渦紋的花瓣(旋子)
官衙、廟宇的主殿和宮殿壇廟的次殿
蘇式彩畫
再次之
以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為主
用 #FormatImgID_2# 框起,似“包袱”
住宅、園林建筑的室內
(七)雕飾
1.木雕(使用最廣)
(1)選料: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的木材如楠木、紫檀、紅木等
(2)作用:使用價值、裝飾、標志等級
(3)分布:門窗、隔扇、屏風、掛落、欄桿、梁枋等構件
(4)按雕刻技法分類:
①浮雕(最常見):宋代也稱剔雕或隱雕
②圓雕:立體雕,宋代也稱混作
③透雕:明清時期又稱漏雕、玲瓏雕、鏤空雕。又分單面、雙面兩種
④嵌雕:利用凹形槽,把不同的木材鑲嵌。
⑤貼雕:僅貼不嵌,省時省工,但易脫落。
⑥線雕:也稱線刻、陰刻
2.磚雕
(1)選料:青磚
(2)作用:使用價值、裝飾
(3)分布: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構件和墻面
(4)發展歷史:第一次興盛是南北朝、宋代磚雕的規范形式第一次被載于《營造法式》之中、清代達到最高潮。
(5)特點:①不受等級限制 ②與建筑的統一感
3.石雕
(1)選料:可雕、可刻的硬質石料
(2)作用:使用價值、裝飾
(3)分布:柱礎石、門砧石、挑檐、泄水口、石獅、碑碣等
(4)《營造法式》將石雕分為四種:
“剔地起突”---高浮雕; “壓地隱起”---淺浮雕;“減地平會”---平雕;“素平”---平整無雕飾
(八)屋頂(古稱屋蓋)
1. 等級排序:
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硬山頂>卷棚頂
2.七種類型:
(1)廡殿頂:又稱四阿頂,四面斜坡(前后等腰梯形,左右等腰三角形),一條正脊、四條斜脊。
(2)歇山頂: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qiàng)脊和兩側有垂直的三角形墻面(山花),是廡殿頂與硬山頂的結合。
(3)攢(cuán)尖頂: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于一點,即寶頂 。
(4)懸山頂:與硬山頂相似,但前后兩坡的兩側伸出山墻之外。
(5)硬山頂:前后兩坡,兩側山墻與屋面齊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
(6)卷棚頂: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前后坡相交處為弧形曲面。
(7)盝(lù)頂:頂部有四個正脊圍成為平頂,下接廡殿頂 。金、元時期比較常用 。
(九)天花板裝飾
1.藻井:(1)位置:寺廟佛座上方或宮殿寶座上的凹進部分。常見“雙龍戲珠”
(2)作用:①裝飾 ②含五行以水克火,預防火災之意
2.平棊(qí):一種帶幾何形格子的天花
3.平闇(àn):是與椽子尺寸相近的方木條組成密列的小方格,格子上蓋板,背版上不做任何雕飾。例:浙江寧波保國寺大殿天花裝修集藻井、平棊、平闇于一身。
(十)脊獸
1.位置:裝飾于屋脊上的各種獸形瓦件
2.作用:①保護木柱、鐵釘;②裝飾作用及象征意義,如正脊兩端的鴟尾有滅火消災之意;③標志等級,脊獸最高等級為十個
3.類型:
(1)垂獸:垂脊上的小獸
(2)戧獸:戧脊上的小獸
(3)正吻:正脊上的小獸
漢代---鳳凰 漢晉以后---鴟吻(鴟尾) 明清---龍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