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需清除哪些路障?
國務院近日對外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作為金融養老、以房養老的方式之一,我國將試點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具體操作辦法和實施計劃,有望明年一季度出臺。
以房養老不是一個新概念。國際上,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都有以房養老模式,效果還不錯;在中國,北京、上海、南京等多個城市的個別金融機構,也都曾就此進行過嘗試。國務院發布《意見》意味著,這一模式將從民間探索正式上升為國家行動。
不過,也需看到,以房養老在現實中還存在著觀念、產權、銀行等多重路障試點以房養老,政府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其一,要加大養老投入。養老是一個綜合系統,無論是從現實還是民意期待來看,起主流作用的應該是養老金,不能把以房養老當作主流和全部。即使推行了以房養老,政府還是應該開源節流,花大力氣用于養老金的擴面、充實、提高。比如輿論一直熱盼的把更多的國企紅利計入養老金,應該得到更多重視。
其二,要推動觀念轉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及其子女不愿意接受以房養老。有老年人直言:抵押房子,孩子會罵。這里涉及到養老觀念轉變的現實問題。對于這一傳統觀念,不能簡單地指責,相反應該多從制度上加以完善。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讓社會看到以房養老是多贏之舉,有利于減輕政府、社會、老人及其子女的養老負擔。
其三,要規范銀行服務。以房養老是公益之舉,銀行從中獲取一定利益回報,這可以理解,但不能過分放大逐利、忽視公益。某銀行稱,我們一般按照房屋評估價70%左右做一個抵押率,我們現在也是按照每個月給客戶最多兩到五萬元。這樣的比例是否合理?還有一家銀行,試行推出的貸款期限只有10年,可老人一般不只活10年,那10年以后怎么辦?不明確公益性,就得不到社會信任,以房養老就很難推行。
其四,要重視風險制約。此前銀監會負責人曾表示,由于中國現有的制度,房屋產權70年,以房養老難以推行。除卻產權制約外,銀行還擔心:房價會下跌,抵押會縮水;產權不清晰,子女會糾纏;預期出差錯,虧空無人補。比如說定價時預期壽命是15年,但是老人最后活了30年,銀行一直在支付養老金,這個虧空怎么辦?正如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所說,這應該是一個準公共品,政府必須介入。
如何養老,是每一個人都要思考和擔心的問題,以房養老對政府提出了另一種挑戰。重視現實掣肘,借鑒國際經驗,以房養老才會受到更多認可,發揮更大作用。
學會與父母溝通
人到中年,同學聚會。一提到與兒女溝通問題,同學會就變成了訴苦會。問上三句話,人家就不耐煩,開門便逃或者干脆閉門不出。一個同學說。
代際差異,在當下中國體現得尤為明顯,經濟社會變遷之迅速,知識更新、觀念變幻之快,讓很多中年人都難以適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溝通障礙大概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感興趣的話題、表達的方式乃至溝通的形式,都很難做到同頻共振。
特別是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年輕人來說,自主性強、脾氣也沖,往往一言不合便弄得不歡而散,甚至鬧起了家庭冷戰,但表面不在乎的掩飾下,雙方的負面情緒都會影響生活質量乃至工作狀態。
你什么都不懂!你別管了!這是我自己的事!類似這般話語,說出來自己痛快,父母卻有些難以承受。年輕人總愛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會與自己溝通。但抱怨本身就是不夠成熟的表現,成人的很重要的一個指標,就是看你能擔負多少責任。
在與父母溝通問題上,年輕人顯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在愛的前提下,如何與父母實現有效溝通,關鍵還在于態度和方式。
態度決定一切。父母與小孩子溝通是這樣,曾經聽一個小孩沖著爸爸媽媽大喊:你們說的都對,我就是討厭你們說話時的語氣;兒女長大了與父母溝通,同樣也是這樣。如果說父母對待孩子最可寶貴的態度是平等,那么,兒女對待父母最應采取的態度則是尊敬。
對父母的尊敬,不全來自道德律令,也來自理解。應該明白,父母是有缺點的平凡人,他們不能免俗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會常常拿你和其他同學、同事作橫向比較,他們可能文化水平不是太高,或者知識比較老化。但一顆全心全意愛護兒女的心,卻是一以貫之、不容置疑的。僅憑此心,就足以令天下兒女肅然起敬。
態度以外,方式也極其重要。其實不管與誰溝通,很多時候,怎么說比說什么更重要。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在社會上、工作中往往能做到溝通流暢,到了家卻擺出一副愛聽不聽的架勢。在真誠的前提下,把你跟客戶溝通的方法,適當地用在父母身上,也許會有奇效。
比如遇到新舊觀念之爭,幾十年生活經驗積累,父母不可能一朝一夕間就欣欣然地接受新事物。兒女大可不必硬碰硬地據理力爭,非要畢其功于一役,不如細水長流,不經意間講講身邊的例子、留一些資料在家里,也許改變也在不經意間發生。
有學生問孔子什么是孝,夫子曰了兩個字:色難,大意便是能侍奉父母還能做到和顏悅色,太難了。因此,從古至今,孝的最高境界不是養其身,而是養其心。
養父母之心,先從有效的溝通開始。
專家學者不應充當那一勺污水
房價、養老等都是當今社會敏感的熱點問題,近來,少數經濟學者不時就這些問題發出雷人之語:北京房價要漲到80萬元/平方米、房價漲到頂就沒人投機了、延遲發養老金,期間男的可以去養老院做園丁,女的給老人洗衣服做點編織有分析認為,學者好發雷人之語,一是為個人出名,二是疏于系統深入的學術研究,三是被利益集團利用,充當了它們的代言人。(9月23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
專家學者的知識層次,決定了其話語權的分量。但由于專家學者群越來越龐大,也衍生了部分不負責任的專家學者,不時發表各種雷語,挑戰公眾的智商和底線。
管理學上有一個酒與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同理,專家學者這個群體,也會因為那一勺污水,在公眾面前失去信譽。
一方面,有正義感的專家學者不僅不能成為那一勺污水,還應對極個別專家不負責任的雷語予以反擊,揭露其夸大、虛偽、自私自利的一面。專家學者參與辯論和證偽的過程,其實是捍衛自身信譽、贏得公眾贊譽的開始,是維護專家隊伍純潔性所必須的,也是孤立、擠壓那些既無體恤民心之情、又無道德良心的所謂專家學者的必要姿態。過濾掉那一勺污水,應是所有專家學者的責任。
另一方面,對部分專家學者的雷語,公眾應多加警惕和提防,但也要分清誰是那一勺污水,誰是那一桶酒水。公眾對個別專家學者的反感,已經反射到整個專家學者的群體上,叫獸磚家等稱呼的出現就是一種公眾情緒的表現。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大多數專家學者還是值得信任的。
專家學者成名不易,守名也不易,但無論是否成名,都應當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而不能當不務正業、遠離社會公眾的一勺污水。專家學者既要對得這個稱謂,也要對得起與自己所處的這個群體,更要對得起國家的培養和公眾的信賴。
擋不住人情,就擋住了信任
人情,不但讓很多人從時間和財力上都吃不消,也容易成為藏污納垢的載體國慶長假期間,北京一名村官之子的婚宴被網友調侃為土豪婚禮。這場大宴賓客的流水席連擺三天,并延請明星助陣,糜資不菲。面對記者質疑,當事人推說親家要辦擋不住。
關于這一事件的各種議論聲中,不少人認為不必大驚小怪。持此論者認為,與人人喊打的公務消費不同,婚宴屬于私人性質,如果過程中沒有借機斂財,或動用公款公車,用什么方式辦、排場多大,都可以更加寬容。不管是村官還是各級干部,都很難活在人情交往的真空中,否則不免引來不近人情之譏。
類似說法,還發生在不久前公安部出臺三項紀律之后。據相關方面解釋,公安民警自費去唱歌也在禁令之列。此規定一出,不少網友同樣表示沒有人情味,認為朋友、家人歡聚也是人之常情,不宜一刀切,也管不住。
按照人情論者的理解,婚喪嫁娶、迎來送往,既是習俗所在,又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密切感情的契機。但另一方面,他們中的不少人又為人情所苦。一項調查顯示,國慶長假期間,86%的受訪者收到了婚禮請柬,近60%的受訪者感受到禮金壓力,有人感嘆,一串喜帖圈走一月工資。人情,不但讓很多人從時間和財力上都吃不消,也容易成為藏污納垢的載體。
因此,不能簡單以傳統和習俗為理由,放任不健康的社會風氣蔓延。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移風易俗,一直為我們黨所提倡。中央出臺八項規定、糾正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也不能理解為僅僅針對公職人員,而是以優良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從而形成適應于文明社會的新風俗。
就公職人員而言,需要在革除不良風氣方面帶好頭。事實上,對數不勝數的人情往來,很多人苦此久矣,但身在人情文化中,又不得不然。相關規定的出臺,不少人心里是慶幸的。所謂的擋不住,如果不是內心并不那么堅定,很難成為一個讓人信服的理由。
古人有言,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在避嫌。公安部出臺規定為干警劃定瓜田李下的范圍,是要求也是愛護,廣大干警也要理解并做到自愛。而對那位村官來說,雖然并非國家公職人員,但作為操持一定公共事務的人,修身以儉,示人以廉,只會給自己的形象加分,對移風易俗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不會讓人覺得寒酸。擋不住人情,也就擋住了群眾的信任。兩者之間,需要做一個選擇。
事實上,人情和制度,并非水火不容。人們之所以對人情文化欲罷不能,說穿了是需要人情提供的潤滑和便利。如果我們營造一種辦事不必求人、依規矩不依交情的制度環境,相信人情文化會逐漸回歸正常,不必成為如此之重的負擔。事實上,在制度比較完備的地方、在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群體中,人情正在回歸常態化的社交,以更加輕松平等的心態,進行熱情而不諂媚、密切而不依附的人際交往。讓制度發乎人情而不依賴人情,干群關系才會趨于自然,群眾才會對各級干部產生真正的信任,整個社會也才會更加團結。
當然,人情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革除積弊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尋找更好的方式。如何讓人際往來、干群交往更加健康、合宜,營造一種健康清爽的社會風氣和人際關系,這是我們需要回答的共同課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