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津貼、考核體系、技術手段,高校各有招數
治教學跛足 有哪些良方(教學科研之辯)
4月22日、27日,本報報道了關于國內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討論,并針對大學定位、評價體系、教師分類管理等問題逐一探究。
客觀地講,有關教學與科研之間的“矛盾”,不是一個新問題,是教育現代化進入全面攻堅階段、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后在高等教育領域凸顯的重要問題之一,國外許多一流名校也同樣發愁。從20世紀末到現在,國內外不少高校進行著各種探索與實踐。他們都有什么招數,效果如何?
——編 者
通過直接的物質獎勵,引導教師提升教學水平
為治好教學相對于科研的“跛足”,不少高校一直在尋找突破口。
四川大學前不久設立了“卓越教學獎”,以豐厚的獎金表彰師德高尚、教學卓越、學術優秀的一線教師,還專門設立了管理辦公室,成立了“卓越教學獎”評審委員會。目前,已經有10名優秀的一線教師分享了180萬元的獎金。浙江大學也在近年推出改革新政,設立教師教學鼓勵津貼,用于額外獎勵那些認真上課、關心學生的教師,以及開設跨學科、跨院系公共基礎課程的優秀教師。
這些做法盡管存在爭議,但在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李奇教授看來,通過物質獎勵來激勵高校教師重拾教學的興趣和信心,不失為一種辦法,“在評價機制和人事制度尚未完全成熟之時,通過直接的獎勵措施來引導老師們對于教學的重視,可以理解。”
不久前,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平爾·福斯特來京,記者曾專門就這一問題提問。福斯特表示,哈佛大學也面臨著如何激勵教師教學積極性的問題,而這在過去幾十年,也是哈佛大學最為重視的工作之一,他們一直在致力于幫助教師成為真正卓越的教育者。為年輕教師提供幫助和支持,把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貢獻程度納入是否終身聘任的考核中,激勵教師提升教學水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與成為一名優秀的研究員,同樣面臨重要的挑戰。”福斯特說。
實施分類管理、分開考核,崗位不同,評價標準各異
“重科研、輕教學”的趨勢,源于高校評價體系的導向。“應當盡快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與教師分類管理體系,讓教師們有精力、有信心在科研與教學工作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真正實現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互相推進。”李奇認為。
2013年年底,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向高校科技評價改革“世界觀”發問,回答了“為什么做科研”的問題。《高等學校科技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要點》隨后發布,提供了高校科技評價的“方法論”,回答了“怎么評價”的問題,從而引導教師理性看待科研,科學開展科研。
科研的評價體系理順了,完善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顯得更為迫切。南開大學校長龔克指出:教學為先是方向,但光有“方向”是不夠的。長期以來,人們曾受困于“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泥淖。如何衡量教學質量,如何讓教學優先落到實處,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不少高校還通過人事制度改革來理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2014年年底,湖北首次在省內高校推行職稱分類評審,構建多元化復合型評價體系,把教師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并重、社會服務與推廣4種類型,對教師的評價不再“唯論文論”。潛心教學、科研推廣做得好的,同樣可以評上教授。新評審政策出臺后,不少致力于教學或社會服務的教師表示,在職稱評審中不再“吃虧”。
浙江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也已經先后展開探索,將現有教師崗位分為教學科研并重崗、教學為主崗、研究為主崗、社會服務與技術推廣崗以及團隊科研、教學崗等不同類型的崗位,為教師提供不同的職業發展平臺與通道,實行不同的考核評價方式,讓長于教學的教師同樣有上升渠道和發展空間。
“精細化分類管理是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改革的趨勢。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在教師分類基礎上推進聘用制度。”教育部人事司相關負責人曾指出,“要區別教學為主型、科研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不同崗位,對高校人力資源實行更加理性科學的管理。”
據了解,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等世界名校都采用了類似的人事管理體制。牛津大學的師資結構大致分為3類:學術性崗位、研發類崗位、行政管理的職員崗位。美國的情況大致類似,對于不同崗位,均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在線教育興起,技術倒逼課堂教學更具個性
復旦大學心理系主任孫時進教授給高校的“跛足病”開出了自己的藥方:通過技術的革新,倒逼教師對于教學為先的重視。正如有學者分析的,“當改革無法觸動教育,技術會觸動它”。
近幾年來,慕課風起云涌,大規模網絡在線課程受到了國內外高校的高度重視,國外Edx和Coursera等網站將哈佛、麻省理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大、復旦大學等國內外一流高校囊括其中,國內的清華學堂在線也將多所國內高水平大學“一網打盡”。其運作方式,就是將最優秀的老師的課堂講授搬到網上,通過線上學習,學生可在第一時間給教學做出評價,點擊率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某位老師、某門課程的受歡迎程度。
有專家分析,學生會選擇那些“點擊率”更高的教師的課程,這種基于互聯網的“用戶思維”模式,將倒逼教師更加在意學生的深度需求,用心提升教學質量,把課堂講授做得更精致、更個性化。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目前,不少國內高校的慕課平臺已經開始對用戶評價進行分析,把結果反饋給教師,促進教師改善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
科研與教學是高校的兩大基本職能,期待通過主管部門、高校、技術革新等多方面的努力,二者之間更加有機結合。“無論是從中國社會發展、民族振興的要求看,還是從人類可持續發展、世界高等教育轉型的趨勢看,特別是從后工業時代人的自身發展的需要看,高校的教學和科研決不可厚此薄彼,而應促其以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為核心,所以,‘結合’才是真命題,是調整政策的方向。”龔克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