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不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包括大學在內的整個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內容。
支撐引領新常態的核心是創新驅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充分認識、主動適應、有力引領新常態,首先必須辯證地看待新常態。一方面,要把握好相對靜態的“新”。它是相對于過去而言,發生了新變化,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新態勢和新情況。這種新情況,既是一種“已經發生的未來”,也是一種準確預判。正如國家關于經濟新常態的戰略判斷——“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既高度概括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所具有的新問題、新特征,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在調整宏觀發展戰略、解決新問題方面的新趨勢、新要求。另一方面,還必須看到動態的“新”。新常態是動態的發展過程,正如有學者所說“是在全面改革進程中重構新的增長模式和發展源泉的過渡過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種新常態取代另一種新常態,從而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這種取代和突破性進展并不是放任自流就可以自然而然獲取的結果,它需要通過有意識的創新與變革加以驅動,特別是科技創新的強大驅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無論要實現新的增長模式的重構,還是發展方式和動力的轉變,都必須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創新驅動,不斷邁向更高層次的新常態。
創新驅動的策源地在大學,大學是新常態的有力支撐和堅定引領。創新驅動的關鍵在人才、根子在科技創新。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當前,隨著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的迅猛發展,科學技術以其所蘊含的巨大能量,愈來愈加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決定著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保障國家安全、增進民生福祉、加快生態建設同樣需要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建立國際競爭新優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需要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而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才,特別是在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進入決定性階段的今天,一切創新思路、模式、理念、舉措的提出與落實,最終都必須依靠人,依靠大量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人。特別是在技術創新領域,要產出大量具有顛覆性的科學技術,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追趕和超越,都需要大量的科技創新人才。人才與科技創新,是實現創新驅動、發揮最大驅動力的根本和關鍵。
支撐和引領新常態是大學始終秉承的歷史使命,也是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克拉克·克爾就曾說過:大學是一種維系往昔,又擺向未來的機構。大學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科技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正是承擔著“高端人才供給”和“科學技術創新”的雙重使命,既是高層次人才的匯聚地,又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既有實力也有能力,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下,培養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優秀人才,釋放更大、更新的創造潛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而從大學的發展歷史來看,從中世紀教會大學到德國洪堡大學成為大學典范,從威斯康星理念到創業型大學的興起,大學在社會發展每一個關鍵時期,都能抓住歷史提供的一切有利時機,在每一次新常態到來之際,都能做到積極主動地適應發展的需求,以新的視角、新的框架、新的邏輯,參與歷史、影響歷史,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在服務、支撐、引領社會發展中,不斷獲取發展所需,重塑大學的社會形象,逐步從社會的邊緣地帶走向經濟社會的軸心,從而成為了今天知識經濟時代中跨越式創新的關鍵。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