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前不久參加了一個全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會議,會上提出了教育綜合改革方案,然而,大學負責人熱議的話題基本集中在當前大學內部的管理問題上。
席酉民則認為,先解決了大學發展中的根本問題或要害問題,許多內部問題或自動消失或迎刃而解。如果只是糾纏于眼前頭疼的問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忽視或不重視背后的根本問題,只會按下葫蘆起了瓢。
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席酉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網絡化、數據化、國際化以后,什么樣的人才在未來社會具備競爭力?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學習方式、培養模式、大學氛圍才能培養出適合當今社會和未來競爭的學生?
把學生當成年輕的成人
席酉民說,一直以來,我們習慣的是“相馬”式的選拔人才,確定各種標準和選擇流程,從而導致在中國各種考試特別是應試教育的流行。“這不僅扭曲了教育,而且可能因標準的扭曲,而造成選出來的人才也是扭曲的。”
在席酉民看來,其實還有另一種機制:不在于有沒有人去選拔你,而在于你有沒有能耐脫穎而出。這樣的機制重在建設公平、公正、透明的社會環境,不僅會推動人們的素養提升和能力訓練,而且會釋放其潛能和動力,促進人才輩出。
目前,從幼兒園到大學,國內教育大都是以知識和內容為導向的,而不是以素養和能力為目標。席酉民說,中國大學大都把學生當成孩子,什么都管,而不是把學生當成年輕的獨立的成人。
“老師叫做什么就做什么,這樣不可能青出于藍。”席酉民說,真正的學習是學習者行為和思想的永久改變,盡管學習始于課堂,但主要發生在學習者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環境的過程中,并最終改變價值觀,老師和學校要努力創造這種環境。因此,學習的評價就不僅僅是考試了,考試只是一個環節,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在學習和知識運用過程中的成長,所以肯定是過程考評。
席酉民認為學習者天生具備創造力和自我導向能力,教育者應扮演指導者和資源提供者角色。所以未來高校要考慮的是,如何真正將以老師為主導的教育轉變成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育。
“過去教育主要是消除無知。如今,人們很難無知,難的是無法準確地判斷知識的真假,并且利用好。”席酉民認為,當代教育不僅僅是簡單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幫學生獨立判斷,有能力系統地整合和運用從多元渠道獲得的知識碎片,并學會持續性學習。
大學應告別工分制
針對目前高等教育的改革,席酉民認為,最根本的是三個問題:高教資源配置、權力制衡關系和如何建立新的大學形態去適應新時代。
席酉民說,國內以工程和項目去配置資源的形式,讓大學不得安寧,處在關注上級意圖、一味追求指標和排名的浮躁狀態,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
“按照大學的類型,構建規范、透明的資源配置體系,會誘導大學有清晰的正確定位,靜心于育人、研究和社會服務,而不是制造形形色色的名堂工程、‘跑部錢進’。”
“其次,應進一步理清政府和大學的關系,確立大學法律地位和辦學自主權,學校的質量、人才的培養要靠市場去檢驗。這樣,大學才會專注于自己的核心使命、關注品牌建設,而不是永遠陷于浮躁的無奈中。”
席酉民說,大學是最典型的知識組織和知識工作者聚集地。現在絕大多數大學的管理模式依然是層級(官僚)結構,這種注重專業化分工和直接監控的模式既妨礙合作又影響效率。
遺憾的是,現實中各個大學都在用一些簡單指標“算工分”,限制了合作、阻礙了深度研究,制造了很好看的數字,卻失去了大學的精神,這是個很大的問題。“大學一定要扁平化、網絡化、社區化,要有文化氛圍。”席酉民說,“大學要給每個人提供活動空間和自主控制權利,而不是跟在背后算工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