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十二五”規劃,我們需要有500萬持證上崗的養老護理員。但是截至去年年底,全國養老從業人員不足50萬,持證上崗人員不足5萬人,養老人才急缺。
去年,全國66個可以開設養老服務專業的學校,成功招生的有44個。有17所學校計劃招生50人,其中招到20至25人的有7所,不足20人的有3所,還有1所學校只招到1人。
日前,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老年福祉學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頒獎會,獎金發給了學院歷年來的優秀畢業生,鼓勵他們扎根養老事業所取得的成績。頒獎會同時聚焦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職業成長,關注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希望能為養老服務行業輸送更優秀的人才。
青春養老人,點贊
“剛做護理員的時候覺著日子特別痛苦,先不說每天干了多少活,單是每天早上六點半上班,晚上六點下班就讓人受不了,那時候我每天早上起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真是不想活了’。”學院2011級學生賈凇在頒獎會上發言。她從2013年年底在千禾頤養家苑養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頂崗實習擔任護理員,目前的職位是公司運營經理助理。
做護理員時,賈凇接觸最多的是失智老人。“里面的爺爺奶奶叫我什么的都有,有說我是她女兒的,有叫我妹妹的,有叫我大姐的,還有叫我媽的。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像哄寶寶一樣哄他們,保證他們在我的視線范圍內,不發生危險,鬧哄哄的一天下來,晚上回去一句話都不想說。” 賈凇回憶道。
滿腔熱血沒用武之地,這是賈凇當時的想法。后來主管把新開的一層樓單獨分給了賈凇和另外兩個同學,三個人三班倒照顧整層樓的13位老人。
老人中有一位很特殊的奶奶,每天她不超過10分鐘就會呼叫一次,卻又沒什么事,有時候甚至只是幫她拿一下遙控器。這讓賈凇有些惱火,她和小伙伴一起琢磨奶奶為什么會這樣,他們猜奶奶可能是沒有安全感,想讓大家多去看看,于是大家每隔一會兒就去看看,和她聊聊天,后來奶奶真的就不經常呼叫了。
時間久了,爺爺奶奶們對賈凇很依賴。實習結束前奶奶身體不太好,賈凇和奶奶說,我們實習結束了,要回家一個月。奶奶說:“你們別走,不然我就看不見你們了,會想你們的。”當時賈凇認為奶奶在鬧脾氣,哄哄奶奶就走了,等到再回來的時候,奶奶竟然真的去世了……聽到消息的時候,賈凇覺著頭皮發麻,整個身上都僵硬了,特別傷心。
經歷了最初的磨煉,賈凇走上了管理崗。但她說:“做護理員的時候,整天都想著什么時候可以去管理崗,什么時候可以不再做這些事情,等到真的到了管理崗,卻發現自己竟然那么懷念做護理員的時候,那段日子是我長這么大最有成就感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認為可以給老人帶來快樂,會為自己驕傲。”
養老人才,急缺
今年9月,湖北省首個養老碩士班(老年護理方向)將在武漢輕工大學護理學院開課。該校護理學院院長張紅菱透露,人才短缺一直是養老行業的突出問題,目前養老服務機構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多從家政轉行而來,缺乏專業護理技能。
“按‘十二五’規劃,我們需要有500萬持證上崗的養老護理員。但截至去年年底,全國養老從業人員不足50萬,持證上崗人員不足5萬人。”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老年福祉學院院長楊根來說。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開設養老服務專業,到現在共培養了不足5000名畢業生,目前在校生總規模也不過4000人。
“人都招不齊,還談何專業人才!”談起養老服務業,不少養老機構負責人如是說。護理人才和管理人才全都奇缺,職業經理人則更是可望不可及。
河北仁愛養老服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武衛東、山東頤合華齡養老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譚美青等人都出席了老年福祉學院的頒獎會,并為在校生設立了每年80萬元的獎學金,覆蓋面達到學生總數的52%,目的是希望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月薪低于3000元,我們不會邀請老年福祉學院的畢業生去工作。”武衛東在發言中肯定地說。“我們需要大量的人才,加強養老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譚美青說。
而不少愿意從基層做起的養老服務人才,都得到了企業的重視。老年福祉學院2008級學生徐然,就職于北京首鋼實業有限公司老年福敬老院。2011年畢業后,從護理輔助崗保潔員做起,現在已經是石景山區所有養老院中最年輕的護理主管。2009級學生王偉鵬,現在則已經是北京懷柔聯建老年公寓院長助理。
盡管如此,楊根來表示,培養出來的養老服務人才流失嚴重,“60%至70%的養老服務專業畢業生畢業后不再從事養老行業。”
留住人才,真難
“上崗第一天我成為了一名基層護理員。衛生清潔、消毒、整理等工作很讓我頭疼,11間屋子,那么長的走廊,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好歹也是一名大學生。”徐然回憶起自己最初的心路歷程。
“他們都是二十多歲的姑娘、小伙子,整天為老人服務,真的很不容易。這也是我們為仍然堅守在養老崗位的畢業生頒發獎金的原因。”楊根來說,“養老人才緊缺,首先是觀念問題。在傳統印象中,養老院都是伺候人的活兒,為老人端屎端尿,又臟又累,很少有人把養老服務當職業。”
養老人才流失的另一個原因是薪酬。楊根來分析,去年學校11個專業中,養老服務專業的平均月薪不到3000元,而全國職業院校學生的平均月薪是4500元。為何人才緊缺,薪酬還低?楊根來解釋說,目前養老行業缺少國家鼓勵,一般都是民營企業在做。按規定,一位護理員要照顧3位老人。養老院的收費標準大多是每人每個月兩三千元,除去成本和企業盈利,能夠發給養老護理員的工資也就在兩三千元。現在一些養老機構多是聘請四五十歲的護理員,不愿意多花錢聘請年輕人。
楊根來認為,職業升遷空間有限也影響了養老服務人才的發展。“在一些民辦機構,干了很長時間可能還是護理員,勞動強度大,上升空間有限,都使一些養老服務專業的畢業學生逃離了養老服務行業。”
期盼政策,支持
2013年,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指出,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部門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擴大人才培養規模,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康復、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專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
去年6月,教育部等9部門下發《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指出,現階段我國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存在規模小、層次單一、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養老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應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較好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以適應和滿足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需求。
雖然出臺了各類指導意見,但楊根來卻用“慘淡經營”來形容目前的養老服務專業的招生情況。“去年,全國66個可以開設養老服務專業的學校,成功招生的有44個。目前養老服務專業規模最大的是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有400人,其次是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在校生有376人。去年,有17所學校計劃招生50人,其中招到20至25人的有7所,不足20人的有3所,還有1所學校只招到1人。”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長期照護和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但養老人才短缺卻成為老年服務機構快速增長的瓶頸。”楊根來說,“希望國家能加強政策支持,在入口上,讓養老服務專業的高職學生也能免費入學,同時疏通出口,給予從事養老服務專業的畢業生職業補貼,讓他們有從事職業的榮譽感。在學校辦學條件上,也希望能給予特殊的財政支持。”
雖然現實不如理想豐滿,但每一個畢業后仍堅持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大學生,已經像一顆顆火種,給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注入了新的力量。就像老年福祉學院2011級學生陳洋說的:“我只是希望能盡我最大的能力給長者們提供一絲便利,不奢求回報,只是希望當我年老的那一天,會有那么一群二十幾歲青春靚麗的姑娘、小伙子愿意帶著我一塊玩耍,扶我過一下馬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