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的作者去世
汪國真 真的去了遠方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幸福”……
這些或熱血勵志,或青春傷感的字句,在上世紀90年代,裝滿了許多年輕人的手抄本。
26日凌晨,這些文字的作者、當代詩人汪國真去世了,年僅59歲。當天,微博與微信朋友圈里,人們再一次翻出他的詩作,緬懷他,紀念青春,也追憶著詩歌的往昔時光。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文藝評論家尹鴻說:“又一個時代符號人物去了。”
從上世紀70年代末大學在讀期間,汪國真便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汪國真的詩集大賣,有人把這一年稱為出版界的“汪國真年”。在上世紀90年代,汪國真出了五六十種詩文集。
不同于在市場上暢銷,汪國真的詩歌在文學界和學術界多有爭議。很多詩人與學者認為,他的詩歌直白淺露,不過是“押韻的散文”,在詩歌本體藝術、情感和深度上與經典詩歌都有很大的差距,是“格言式的快餐”。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汪國真現象”是中國詩歌界乃至出版界的一個文化奇觀。就像黑龍江青年詩人趙亞東所說:“盡管后來,我也對詩歌有了屬于自己的認識,但是汪先生畢竟給一個時代留下了溫暖與記憶,一種別樣的情懷。無論他的詩歌是心靈雞湯還是哲理短句,它存在就有價值,而且整整存在了一個時代。”
汪國真的離開并非悄無聲息,26日一整天,他的代表作在網絡上被刷屏。
一位網友在微博上寫道:“當年認真地抄過他的詩,被他的詩激勵。語文老師曾經善意地說,以后恐怕你會后悔,覺得他真沒那么好。長大了明白了老師的話,但依然覺得那個年紀能抄他的詩并且相信詩里的世界,也是難得。”
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馬大勇說,“詩歌是人類思考和語言藝術中最精美的表達方式。”讀詩需要經歷,需要閱讀,需要思考,需要感悟,否則,就不會產生共鳴,也難以感受到詩歌之美。現代社會中的生活節奏加快,就算有短暫的時間停下來,人們也寧愿去娛樂消遣,很少有人愿意靜下心來閱讀或者感受生活。讀詩好像離生活不僅越來越遠,更成為了一項奢侈的事情。人們平時把詩歌放在了最容易遺忘的角落,只有紀念日或者產生了爭議性話題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加以咀嚼,證明自己還有詩情。
南開大學教授、著名詩歌評論家羅振亞說:“詩歌對現代人的精神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精神需求。汪國真的逝世引發的關注,也意味著當下對詩歌的眷戀。值得欣慰的是,“為你讀詩”“讀首詩再睡覺”等微信公眾號走紅,一些詩歌愛好者希望,有一天詩歌可以重回大眾視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