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發布《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
“豐裕一代”:90后學子關鍵詞
“豐裕一代”或成解讀90后大學生特點的關鍵詞。昨天,復旦大學國家網絡傳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其中重點解讀了90后大學生的特征。
報告調查的學生覆蓋了不同地域、不同辦學層次(包含C9、“211”、普通本科、大專院校等)的中國大學生,通過對被調查大學生近兩年間發表的所有博文進行質性內容分析,立體化展現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戀愛觀,深度解讀他們的理想、追求、愿景和情趣。
40后、50后是“匱乏一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廢待興、早年建設的舉步維艱都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烙印;60后、70后是“溫飽一代”,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是今天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80后是“足用一代”,他們享受著前幾代人無法比擬的物質條件。90后作為真正的“豐裕一代”,不僅生活在豐厚與充裕的物質環境中,還成長在發展機會增多、空間增大,流動渠道暢通,社會態度兼容多元的社會環境中。
調查顯示,享受著豐富物質的90后大學生崇尚競爭,相信能夠通過個人努力實現夢想,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重視家庭觀念。
重視家庭和生活,追求個性發展
與傳統觀念中追求金錢、權力、社會地位等的人生觀不同,90后大學生群體更愿意追求舒適的生活,表現出從容的物質觀。
調查顯示,27.1%的大學生認為人生成功最核心的要素是舒適,其次是成就感,有15.0%的被調查者選擇這一點,再次是美滿家庭,選擇這一選項的有10.7%的被調查者。23.5%的大學生認為理想社會最核心的特質是舒適,其次是安全和富裕等。
但是,90后大學生仍然注重個人奮斗,表現出很強的發展效能感。發展效能感指個體對夢想和希望的看法,以及對自身未來發展狀況的預期。34.0%的被調查學生具有強烈發展效能感,56.0%有一點發展效能感,完全沒有發展效能感的學生比例僅有9.9%。這一結果表明,90后大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認為有志者事竟成,努力就能成功。
此外,在對平等的看法上,大學生群體認為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更為重要,這折射出了大學生對未來發展與個人奮斗之間關系的理解。數據顯示,89.0%的大學生強調機會平等優先,僅11%的人強調結果平等優先。換言之,大學生傾向于認為,為個人未來發展提供一個公平的起點與平臺更為重要,最后結果的差異則有賴于個人的努力與奮斗。
調查還顯示,90后一代注重個性的發展,尊重個人選擇。半數以上的學生反對條條框框的束縛,希望能依據個人選擇決定諸如婚姻、生死等重要人生階段。但是,對待爭議性話題,大部分90后態度謹慎,不貿然表態。以轉基因話題為例,持支持或反對意見的比例分別為0.6%、1.1%,其余態度未明。在原則問題上,他們更有自己的底線,有強烈的是非判斷標準。
重精神輕物質,拼能力比“拼爹”更重要
正是因為生活在豐裕的社會,年輕人更加有余力和精力對精神層面展開追求。90后大學生更看重戀愛對象精神交流與情感支持的心理特質,更看重戀愛對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相對而言較少關注外貌、身材、家庭背景等。
調查發現,21.4%的男大學生和20.2%的女大學生選擇戀愛對象時最看重性格要素。26.1%和31.0%的男、女大學生在選擇戀愛對象時最看重綜合素質。
而在這些最看重綜合素質的樣本中,70.7%的大學生認為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為情商高、交往能力強,20.7%的大學生認為綜合素質的核心要素為工作能力和工作上的發展潛力。如果將綜合素質中的交往能力、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強等概括為“能力”,那么有11.3%的男大學生和11.6%的女大學生最看重戀人的能力,遠高于看重家庭背景的大學生,不過重視家庭背景的男大學生和女大學生比例也分別達到了3.0%和3.9%。
此外,在最看重綜合素質的學生中,有38.3%認為最重要的綜合素質為共同語言、浪漫或幽默感,男生和女生選擇這一選項的比例分別為32.9%和42.4%。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