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受過教育,每個父母也都教育過自己的孩子,因此對教育,人人都有發言權,當前大眾最關心的就是教育,關心自己子女的教育。教育學就是研究教育是什么,如何進行教育的一門學問。人類產生以后就有教育,老一代人要把生存的經驗傳授給下一代,這就是教育。
教育學如何發展為一門學科
研究如何科學地、有效地教育下一代的學問,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是一批智者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歸納出來的。最早的教育論述可追溯到古希臘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昆體良等思想家,都在闡明各種社會現象的同時,對教育現象作出各自的解釋。
中國最早討論教育的是孔子,《論語》是他教育學生的記錄,里面包含了古代教育思想。以后孟子、荀子等都在他們的著作中論述到教育問題。他們有關教育的論述和思想雖然并不系統,而且散落在其他論著之中,但卻為教育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著作要數中國古代的《學記》和《大學》、古羅馬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教育》。歐洲文藝復興以后,教育學逐漸從哲學中分出來,形成獨立的知識體系,逐漸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7世紀初,英國哲學家F·培根在《學術的進展》和《智慧之球》等著作中就闡明教育學是“講述和傳授的藝術”。17世紀捷克教育家J·A·夸美紐斯從理論上概括了當時歐洲教育的經驗,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他的著作《大教學論》(1632年)被認為是教育學形成獨立學科的開始。
把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課程在大學里講授始于德國哲學家I·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國柯尼斯堡大學的哲學講座中講教育學。在同一時代,特拉普于1779年在哈勒大學就任教育學教授,他的《教育學研究》(1780年)是第一本使教育學成為科學的著作。為教育學理論化、科學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是19世紀德國教育家J·F·赫爾巴特,他先后出版了《普通教育學》(1806年)、《教育學講義綱要》(1835年),第一次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科學,并應在倫理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為教育學的科學化開辟了新的道路。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科學教育學的建立奠定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還論述了教育與生產力、生產關系的關系,批判資產階級教育,論述人的全面發展、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教育重大問題,為教育的本質的認識提供了科學根據。
中國雖然在孔子時代就有關于如何給下一代實施教育的思想和論著,但作為一門科學的教育學是從西方傳播過來的。最早傳入的就是赫爾巴特教育學派,是20世紀初從日本轉引過來的。有王國維譯、立花銑三郎講授的《教育學》(1901年)和牧瀨五一郎著的《教育學教科書》(1902年)。隨后,西方的其他教育學說和著作也就陸續地傳入中國。20世紀20年代又傳入了杜威現代教育學派。1919年至1921年杜威應他的學生胡適、陶行知、蔣夢麟等之邀來華講學達兩年零兩個月,介紹他的進步主義教育理論。赫爾巴特教育學派以傳統教育著稱,強調以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強調對學生的嚴格管理。杜威的現代教育學派則強調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主張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這兩派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解放以后,我們向蘇聯學習,引進了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這本教育學的理論實際上繼承了傳統教育學派的教育思想,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西方教育思想流派和課程改革的理論傳入我國,使我國教育思想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教育學日益分化形成教育學科群
19世紀末,隨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分化和發展,各種不同學科伸入到教育問題的研究,出現了具有不同價值取向和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教育學科,教育學日益分化,出現了各種教育學,形成了教育學科群。以各級教育為對象,出現了各級各類教育分支學科,如學前教育學、初等教育學、中等教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高等教育學等;以教育過程本身為對象,出現了課程論、教學論、德育論、學科教學論、教育心理學、教育技術學、教育評估與測量、教育管理學等;以教育發展的歷史和各國教育的比較為研究對象,就有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比較教育等;以研究方法和價值取向來分,就有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學科,如19世紀初期,產生了教育哲學,19世紀隨著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教育社會學、20世紀60年代產生教育經濟學,還有教育法學、教育人類學等交叉學科,形成了一個教育學科群體。教育研究工作者已經不能像20世紀以前那樣統領所有教育理論,只能研究一個教育學分支學科的理論。
教師教育體系不斷發展變化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各國都重視教師的專業培養。因此就出現了師范教育。世界上最初的師范教育機構是1681年法國拉薩爾(la Salle)創辦的教師訓練所。之后歐洲多國建立了相似的機構。1794年巴黎師范學校正式成立。隨著教育的普及,各國在19世紀都辦起了師范學校。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隨著義務教育的年限延長和對教師學業水平提高的要求,歐美一些國家的師范學校陸續升格為師范學院。20世紀中期由于同樣的原因,許多發達國家把師范學院并入大學或文理學院。于是師范學院就出現了兩種類型,一種是教師在專門的師范學院定向培養,稱為封閉型師范教育體系;另一種是先在大學本科學習,畢業后到大學的教育學院學習教育理論和參加教育實習,考試合格后成為教師,稱為開放型。但不管什么類型培養教師,師范生都需要學習教育學,了解教育法則和方法,養成教師應有的品質。
我國師范教育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第一所師范學校是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南洋模范學校的師范館。1902年京師大學堂設立師范館,這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是為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的肇始。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學習蘇聯,建立了培養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中等師范學校、培養初中教師的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培養高中教師的師范學院和師范大學,還有各級教師繼續教育的教育學院和進修學校的一整套師范教育體系。隨著我國教育的普及和發展,1999年開始進行師范教育的改革,提出采取開放型的教師教育體系,即其他大學也可以培養教師,通過教師資格證書考試成為教師。同時為了提高小學教師的水平,中師升格為師專或轍銷。這次改革缺乏科學論證,沖擊了師范教育體系。許多師范院校轉化為綜合性大學,而綜合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并沒有參加教師的培養,從而使師范教育資源大量流失。特別中等師范學校的撤銷,嚴重地削弱了小學教師的培養。原來的中師都提前招生,生員都是初中畢業的優秀學生,而現在師專招來的新生卻是高考第三批錄取的生員。再加上高中畢業生可塑性不如初中生,不能適應小學教師需要知識面寬廣、能歌善舞的要求。現在許多師范院校設立小學教師本科專業,學歷是提高了,但如何培養,值得研究。
教育學是教師教育專業的必修課
不論哪一類教師教育,哪一門學科的教師,師范生都要學習教育學。通過學習,了解教育規律和法則,了解兒童青少年成長發展的規律,掌握教書育人的本領。高等師范教育的專業,除教育學專業學習教育學科的專業知識外,一般都是按照中學的課程科目設立的,如設有中國語言文學、歷史、政教、外語、數字、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教育技術(信息技術)、體育、音樂、藝術等,有的院校設有學前教育專業、小學教育專業、特殊教育專業。不論哪一個專業,都要學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包括學科課程理論、課程標準、教材、教學方法),都要進行教育實習,使學到的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能夠運用于實際。教育學必修課主要學習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學生也可以選學教育學科群中的其他學科。
學習教育學,首在解決教育觀念問題,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學生觀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教師要樹立全面發展觀念,努力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樹立人人成才的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
學習教育學,要讓師范生正確認識教師職業和特點,樹立獻身教育事業的理想,養成高尚的師德,熱愛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
學習教育學,使師范生掌握教書育人的技能,掌握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內容和本質,學會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方案;學會與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等等。
家長也要學點教育學
家庭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嬰兒呱呱墜地,首先接觸的是父母,向父母學習表情、語言。因此家庭教育特別重要。兒童零歲到3歲養成的習慣一輩子忘不了。可是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許多認識誤區。
誤區之一是過早地,不加區分地要求孩子學習知識。兒童成長有一定的階段性,超越兒童發展的階段性,不僅不能促進兒童的成長,反而會損害他的成長。我國古時候就懂得這個道理,即不能“揠苗助長”。
誤區之二是只重視孩子知識的增長,忽視人格的培養。現在幼兒園小學化的傾向十分嚴重,許多家長都要求幼兒園教識字,教數學,不注意兒童行為習慣和人格品德的養成。其實幼兒時期兒童的可塑性最大,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品德可以受用一輩子。有的家長說:“為了孩子將來的幸福,只好犧牲童年的幸福。”其實,如果缺乏健全的人格,沒有童年的幸福,也不會有將來的幸福。
誤區之三是,認為學習越多越好,練習越多越好,因此買許多課外輔導材料,上各種補習班,把孩子的所有時間都占據了。其實,學習是有規律的,有方法的。關鍵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能夠理解學習的基本概念,掌握學習的基本方法,就能舉一反三。
誤區之四是,不知道怎樣愛孩子,有的父母對孩子溺愛,滿足孩子所有要求,造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有的父母對孩子過于嚴厲,甚至施用暴力,以為這都是為了孩子,其實這都不符合教育規律,容易形成扭曲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長。所以,我建議,家長要學點教育學,懂得兒童青少年成長的規律,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配合學校,共同把孩子培養成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