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專家熱議家庭教育:愛≠溺愛 偽概念讓家庭教育走入誤區

首頁 > 

高考

 > 專家熱議家庭教育:愛...

專家熱議家庭教育:愛≠溺愛 偽概念讓家庭教育走入誤區

家庭教育,你真的懂嗎

主持人語

一談教育,過去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校教育,經過大家對教育的理解認識不斷深化,我們現在意識到教育是由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體構成的完整的教育體系。近幾年有個流行的口號:不要讓學生輸在起跑線上,由此帶來很多對教育的誤解。教育行為的錯亂或者說不科學,導致家庭教育實際上魚龍混雜,有“虎媽貓爸”,也有完全放任的,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反其道而行之,要讓孩子的成長像呼吸一樣正常、自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是正確的、科學的,是對孩子的成長有益的?

絕不輸在起跑線上

愛的名義下“家長的焦慮”

陸士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有位記者經常采訪我,每次說起教育問題來就義憤填膺,但是他自己有了孩子后,老師不給孩子留家庭作業他還不干。所有的家長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我問一個問題,你準備讓你的孩子往哪兒跑?終點在哪兒?

家庭教育實際上有兩個含義,一種是狹義的家庭教育,指家長、長者對子女實施的教育;一種是廣義的家庭教育,指滲透在全部家庭生活當中的、來自家庭的人和物對兒女的積極或消極影響。現代開放的社會實際在每個家庭里實施的就是這種廣義的家庭教育,不單是家長告訴孩子怎么辦,更多是孩子跟父母相處,跟社會碰撞,在這個過程當中獲得教育。

不少家長覺得教育孩子越來越難。我認為家長首先應該了解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的關系。在社會分工上,教育是學校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形式。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我把孩子交給學校,學校管了,我可以不管,這是一種誤區。學校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文化知識的傳授是第一位的。社會教育和社會影響相互滲透不可分割,有個3歲半的孩子請媽媽代寫“情書”,向班上最漂亮的女生“示愛”。媽媽問寫什么?孩子答寫兩條,“第一條,告訴她,我愛她。第二條,你一定要寫上讓我爸給她買房。”現在是信息化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孩子的全面認識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可是好多家長就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不管其他的。家長一定要充分利用社會正面教育的資源,教會孩子選擇和抵制負面影響。家庭教育以撫養和教育為主,它滲透在日常生活里,具有隨意性、零散性。它對孩子最重要的影響有三條:第一是價值觀,父母的每個行為告訴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第二是行為模式,當孩子遇到一個情況的時候,以什么方式來應對的原始模式一定是受家庭影響最深;第三是情感,情感表達和情感的那種豐富性。因此,家庭教育的影響超過學校和社會。

周鵬程(華中師大一附中校長):小孩出生后的最初一兩年,家長的想法一般很簡單,都希望孩子快樂健康成長。但是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家長的觀點就慢慢變化了,就開始琢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過去家長對起跑線的琢磨是兩個方面,第一是讓孩子上什么學,現在上哪個幼兒園,將來上哪個小學,小學之后上哪個中學,于是,就有了高價位的學區房,屢禁不止的擇校熱……第二是安排孩子學什么,從幼兒園開始,年輕的家長們就在愛的名義下讓孩子到各種培訓班學習,一個禮拜五天幾乎都在外面培訓。在愛的名義下,家長的焦慮一直伴隨著孩子到十八歲……當這一代為人父母的時候,他們又會用習自父母的焦慮培育自己的下一代……

麻立紅(北京匯文中學心理教師):在西方某些國家,家長的教育現在已經立法了,比如美國很多州法案里都有家長教育的相關規定,政府或企業會為家長教育提供經費支持,他們有的大學里還設有家長教育的相關專業。中國家庭是特別需要有家長教育的,有一些老年人想不通:我那時候也沒有什么家長教育,孩子也照樣拉扯大了。那是因為之前中國的社會發展特別緩慢,幾百年社會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現在社會發展特別快,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間所謂的“代溝”特別明顯。

來找我做咨詢的家長有三類,一類是家長自己想來找我做咨詢,一類是班主任或其他老師推薦過來的,還有一類是孩子給領過來的。這些家長的問題比較常見的有幾個:第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新時代的留守兒童不一定是農民工的孩子,還有一些是高文化素質的人的小孩,父母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老人、自己忙于打拼或者出國了。第二是家庭教育的不當,比如家長有很多的焦慮,工作上、社會上的焦慮,還有代際溝通與交流的焦慮,老一代人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與年輕父母不同,所以年輕家長會面臨和老人、和孩子的沖突,一旦沒有辦法管理自己的壓力,沒有辦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怎么辦?這些情緒就會跟孩子去發泄,這是家庭里特別常見的。對大人來說最安全的就是孩子,家長總認為跟孩子發脾氣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甚至認為“這是為孩子好”,但這種發泄往往導致孩子在身心上受到很大的傷害。另外,很多父母因為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與方法,也容易造成教育的失誤。第三是重智輕情。現在的家長太重視智商,但很多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幸福感還有未來的成功、成就,智商只占其中一小部分,還有一大部分是由情商決定的,僅從智商上比拼是否輸在起跑線上太“窄”了。

愛≠溺愛,嚴厲教育=危險教育

偽概念讓家庭教育走入誤區

尹建莉(教育專家、《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任何的美好教育目標,絕對不能用錯誤的手段達成。當下很多教育偽概念,就是把一些錯誤的行為合理化。比如說哭聲免疫法,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傷,美其名曰培養獨立性。嚴厲教育是危險教育,教育偽概念會帶給孩子很大傷害,比如很多家長把愛孩子誤以為是溺愛。溺愛和愛不是一個程度的輕重,是兩種相反的東西,真正的愛一定是給孩子自由的,溺愛則充滿了對兒童的控制,要關心孩子吃多少、追著喂孩子吃飯,規定你多長時間寫作業等等。兒童實際上是需要愛的,正常的愛給再多也不會形成溺愛,反而那些以愛為假象的控制使孩子出現很多問題。

很多家庭因為孩子看電視的問題打罵孩子。孩子害怕家長監督他看電視,當家長摸到電視機后蓋是熱的的時候,發現孩子說謊就打了他。但我們背后糾結過那個時候孩子為什么想看電視嗎?或者我們為什么不容許他在那個時候看一會兒電視?家長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無意識當中在追求培養完美的孩子,我們總認為自己沒有追求完美啊,我不要求孩子考試考多少,但是沒有意識到在人格或者品德的培養方面,有的時候我們會陷入追求完美的狀況之中。我也不希望我的女兒看電視,但是如果她哪天想看電視,我會很高興讓她看一會兒,我相信人性,一個孩子不會輕易地墮落,我不會因為孩子經常看電視就一味放縱自己看電視,如果我們從小能夠給孩子一個非常好的教育的話,孩子這種上進心和自控力會慢慢形成。觀察一下那些自甘墮落的孩子,他們一定是處于一個強有力的控制當中,這種強有力的控制會讓孩子向兩個極端發展,要么過分苛刻要求自己,逼自己上進,要么過分墮落,這兩種極端都會導致孩子心靈崩潰,很多上了重點大學但不再愿意學習或者自殺的這些孩子,追究一下家庭背后的原因,基本上都有這樣的問題。

林靜(學生家長、北京星之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音樂總監):我們的學校教育比較缺乏個性化的教育,因為學校是共性的,老師備課、上課等所有東西都是共性的,但每個孩子卻是不一樣的,孩子的個性化教育需要我們家長去做。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也具有細節性,我們不能忽視藝術教育,更不能只抓成績而忽視了品格教育。以前有一個家長是做生意的,他不管孩子,找了專門的老師教他,但他的孩子一直缺乏教養,如果家長的教育不跟上的話,其實孩子的教育是很難有成績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孩子太早熟,網絡信息泛濫,兒童的性教育,需要學校與家庭配合,迫在眉睫。家庭教育的要義,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則,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教育應該把品德放在首位,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好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習慣與能力,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培養孩子愛的能力、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反思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關注孩子身心健康。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短板,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弱項,揚長避短。培養自信心和憐憫心,培養抗干擾能力與抗壓能力。我女兒中學六年就讀中央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專業,一個學音樂的孩子,要報考常青藤大學非音樂專業,與全國各個著名高中的優秀學子PK文化課很吃虧,她考耶魯大學的時候,托福110多分,SAT不到2100,但這些分數是她幾乎靠著自學來獲得的,因為她有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身心健康地應付繁忙的學業,所以盡管入學考試成績不那么高,但她依然把這種能力包括愛的能力帶到耶魯去了。

家庭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規范,學會遵守社會規則,尊重他人,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才能受到大家的歡迎,也會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展示機會。家長應該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對自己負責。家長要學會平衡工作與家庭的關系,不要等孩子出現問題才開始重視。防患于未然,教養孩子也像經營公司一樣,有目標有規劃要付出精力。要培養幽默感,家長不是神,也會犯錯,在與孩子交流時能夠幽默和“自黑”,可以培養良好的親子關系。我認為家長無論在單位多么強,在孩子面前都要學會示弱,給孩子思考和展示的機會,向孩子學習,讓孩子在家中有地位,才能讓他們自發產生責任感。

麻立紅:我帶家長小組時,經常給他們做“情緒反映傾聽”訓練,我舉例問,假如孩子說“媽媽,我今天不想上學了”,家長會如何反應?其實當孩子這么說的時候,他可能很煩躁,可能很絕望,可能很無助,但是家長們的反饋卻顯示,家長把注意力都關注在“事”上,會馬上問昨天出什么事了,而很少關注孩子的情緒和情感。我曾經問過一對焦慮中的年輕父母,如果和孩子聊天時的內容分成三個方面,一是學習和人生發展話題,二是生活話題如吃喝穿玩,三是孩子的情緒情感話題如今天高興不高興或表達欣賞與愛,這三個方面的話題占聊天的比例是多少?爸爸的回答是學習占60%,生活占35%,情緒情感占5%;媽媽的回答是學習和人生發展占80%,生活占20%——沒有情緒情感的交流!于是我問這對家長,假如有三個人與你相處,你跟甲只能聊工作上的事情,跟乙可以聊生活上的話題,跟丙能經常告訴他我高興什么,不高興什么,我今天想什么了,你覺得你跟哪個人是最親的?他們也知道,是丙。現在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個人發展的關注、對生活的關注遠遠多于他們對孩子情緒情感的投入。所以這就會造成孩子很多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又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和方方面面。

家長的學習小組是特別好的形式。家長要探索個人成長,學會情緒管理和壓力管理,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識比如應對青春期,掌握積極傾聽的技能等。

既要說“你真棒”,還要說“不可以”

家庭教育是終生教育,呼喚專業化

陸士楨:家庭教育是把雙刃劍,它必須“全面”地給孩子實施影響,但是恰恰因為不夠專業,有的時候會影響效率;它的情緒感染性令家庭情感因素加大了教育的效果,但同時會造成很多家長的失控。在當代家庭里,不能總跟孩子說“你真棒”,還要說“不可以”。對孩子應該兩只手,第一只手接納,家長要經常撫摸孩子,讓他感覺到溫暖;要蹲下來和他說話,讓他體會到平等。另一只手控制,從小就告訴孩子,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做了要受到懲罰、懲戒。這兩只手相輔相成,接納不足就是疏忽,接納過分就叫溺愛;控制不足是放縱、沒規矩,控制過分就叫暴力。當家長不容易,兩手都要硬,而且兩手都還要適度。

我們很多家長對于孩子都有一個自己的設計目標,一個完美的、固定的“蘋果”模式,覺得只有千方百計把自己那個“土豆”培養成能出口“蘋果”才是成功,其實,“土豆”也有自己的發展之路,長好了照樣能夠出口。孩子是“能動的”,他是發展的主體,不該是被你塑造的;他是“有潛能的”,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未來和發展;他是“獨特的”,別老想著把孩子培養成什么樣,如果他是“土豆”,你就讓他是“土豆”,“土豆”也可以全面發展,適應社會,活出屬于自己的快樂和舒服。

尹建莉:有一個孩子大約三四歲,很愛吃糖,媽媽嚴格控制數量,規定孩子每天只能吃兩塊,可是孩子經常在吃完當天限額的兩塊后,覺得不夠,纏著媽媽想得到更多的糖,家長堅持原則,一塊都不多給,并把糖筒放到高處,不讓孩子夠著。可是有一天,家長發現了問題,糖筒里的糖在急速減少,再仔細觀察一下,發現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個凳子,這下才大吃一驚: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學會自我控制,可這樣看來,孩子不但沒少吃糖,還多吃了;自制力不僅沒有發展,卻多了一個弄虛作假的壞毛病。這位家長沒有馬上去批評孩子,而是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管理。她沒有揭穿孩子偷糖的事,而是很真誠地給孩子道歉說,你這么愛吃糖,可媽媽每天總是忘記主動拿糖給你吃,以后寶寶自己管糖筒,想什么時間吃糖,就自己去拿,不過多吃糖的壞處已經給你講過,所以你還是每天吃兩塊,好嗎?媽媽又打開糖筒看看說,我們一起數一下還有多少塊,還能吃幾天。和孩子一起數了,媽媽說,這些糖還夠你吃10天,到時候媽媽就買新的回來。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給孩子。過了幾天,媽媽悄悄去數糖筒里的糖,發現孩子真的一塊都沒有多吃。家長只是改變了一下方法,就達到好幾種教育效果。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數量,第二發展了孩子的自制力,第三防止了孩子撒謊和弄虛作假的行為。表面看來,不過是一句話、一個方法的改變,背后卻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家長把信任還給孩子,讓孩子獲得自我管理的權力。“自由”這兩個字,是教育中最偉大的原則。

周鵬程: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如何經營好家庭。家庭教育的土壤是家庭關系,家庭教育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良好的家庭關系、溫馨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正所謂“環境育人”。家庭教育專業化迫在眉睫,能否在政府主導下,開設父母學校,規定未經父母學校必要的學習,不能做父母。做父母之前的培訓為父母學校0.0,做好心理準備,學習怎么樣做父母。0到6歲是父母學校1.0,6到12歲是父母學校2.0,12到15歲是父母學校3.0,15到18歲是父母學校4.0。如果我們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那樣來普及哪怕是“父母學校0.0”,幾十年后的中國,估計會呈現出更好、更美的景象。

我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所需要的人才應當身心健康,具備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有體育課,但是沒有幾個人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我們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但忽略了孩子的內心世界;學校歷來重視學生的品格培養,但“得之于廟堂,失之于江湖”,沒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內化,還應培養學生的幽默感,秩序感,責任感。白宮的清潔工會說:我從事的工作跟普京一樣,普京清掃俄羅斯,我清掃白宮。我們要增強這種豪邁、自信與幽默。身心健康,具備必備品格,是學生成人的前提。

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y曾指出,“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后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未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象過的問題。”作為一所中學,我們培養的學生一般十年之后才走向社會,如果我們具有社會責任感,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就應該關注起碼十年之后的中國需要,要培養全球通用的中國人。我們應當由以知識傳授為主,轉向能力培養,尤其是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我們的家長也不要把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我們要從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有效溝通能力、生活管理能力(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等)等。具備關鍵能力,是成才的要求。

主持人結語

楊念魯:家庭教育深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家庭教育的質量取決于家長(父母)的價值觀、成才觀、責任感、道德水準、教養態度和自身的行為模式;家庭教育的最高準則是教會孩子做人,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或者說家長的主要責任)是通過言傳身教、身體力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健康的情感、恰當的人際交往方式和文明的生活(行為)習慣,而不是把著眼點更多地放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培養上;對孩子的“完美期待”,對孩子人格、獨立性和選擇性不夠尊重是當前我國家庭教育的通病。家長與孩子交往過程中忽視對情緒和情感的關注,也是當前家庭教育一個突出的問題;家庭教育應當成為家長的必修課,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首先要提升家長的素質,讓家長獲得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家庭教育的復雜性、隨意性和多樣性要求家庭教育要專業化,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全社會都有責任,而家庭教育的專業化應當由政府來主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