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我校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專題報告會在誠信樓三層會議廳舉行,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劉偉作專題報告。校黨委書記王玲,副書記陳建香、文君,副校長林桂軍、張新民、趙忠秀、楊長春,校長助理王強、丁志杰出席,各單位中層干部、相關學科教師及研究生代表參加報告會。會議由王玲書記主持。
劉偉從“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發生的新變化、新失衡、新政策三個方面,層層解讀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挑戰及應對舉措。
劉偉指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2010年中國經濟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均GDP也增長迅速。同時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逐步凸顯,中國經濟明顯出現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習總書記站在最高決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態”描述中國經濟的特征,并將之上升到中國宏觀戰略高度,對中國經濟“下一個十年”的政策大方向做出了戰略性選擇。中國經濟發展正站在新起點之上,新變化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劉偉指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也出現了新失衡,突出表現為通貨膨脹與經濟下行的雙重風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宏觀經濟失衡的三個階段,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存在雙重風險,既有通貨膨脹的潛在壓力,又面臨經濟下行的嚴峻威脅。劉偉指出,新常態下約束經濟增長的基本條件在供給與需求方面都發生根本性轉變。當一個國家進入上中等收入階段時,就會遇到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要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創新力。無論生產還是市場,都要求發展方式必須發生轉變,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應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出現的新失衡?劉偉指出,目前我國宏觀調控采取財政與貨幣松緊搭配、反向組合的新政策,表現在具體的政策決議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總體方向是偏向擴張,首要目標是穩增長,保就業;貨幣政策總體方向是偏向收緊,首要目標是防范通脹。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松緊搭配,也是適應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的政策組合。劉偉談到,反向政策組合可能使得政策有效性相互抵消、降低效率,但卻能有效減輕政策的風險性。他還進一步解釋,鎖定7%經濟增長率的原因在于,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的可能與需要,聯系中長期經濟增長目標,7%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最優選擇。
劉偉最后強調,中國經濟的深層問題在于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結構和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升級產業結構是關鍵。推動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遵循戰略部署、把握歷史機遇必不可少。
報告會最后,王玲書記對劉偉的生動講授表示感謝并作簡短總結。她表示,劉偉教授從新變化、新失衡、新政策三個方面,深入淺出地解讀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思路清晰,數據翔實,內容深刻。本次講座對我校下一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材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都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王玲書記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問題,解決新問題的核心是創新。高校領導干部要放眼全局,把握當下,聯系國家經濟發展大趨勢,思考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新情況與新挑戰,要將立德樹人放在國家發展的大潮中去,堅持創新發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創新型人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