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用雙手創造美麗世界
——美術學院學生動手能力培養教學成果紀實
美術專業課程教學本身就是以技能訓練、實踐教學為基礎,以審美能力培養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培養具有藝術實踐能力和一定藝術審美修養的應用型人才。
近三年,學院有62名學生在國際,國內各項展、賽中入選及獲獎。其中,在國際和國家級展、賽中入選及獲獎9人;在省級展、賽中,入選及獲獎53人。其中,獲金獎2項;銀獎6項;銅獎2項;優秀獎4項。
一、明確培養目標,加強校企合作
美術學院借助學校轉型發展的契機,將教學實踐進一步深化,結合學校開展的校企合作平臺,現已建立了直接面向就業崗位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將真實的社會實踐項目直接植入課程內容,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就業實踐能力。
二、探索多種途徑,打造鮮明特色
美術學院在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實踐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學生動手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
1、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實踐能力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首先在繪畫專業、公共藝術專業開始實行。工作室制教學加強了學生專項技能的實踐能力培養,其教學模式是非常有效的,這已在近兩年的畢業設計中得到了驗證,學生的藝術實踐作品在制作技藝、藝術內涵方面較往屆大有提升。接下來,美術學院將在其它專業逐漸推廣深化工作室教學模式。
2、企業命名班搭建校企合作橋梁
美術學院現已與東祥金店、工藝美術大廈兩家企業簽訂聯合培養協議,“東祥工藝班”、“工藝美術班”這兩個企業命名班現已招生。已將課程內容、授課方式與企業研發、設計需求結合,目前班級教學運轉良好。
3、與一流學術機構合作,創造學術研究氛圍,提高學術水平
美術學院現已與遼寧省博物館、清華大學纖維藝術研究所建立了校內研究實踐基地:“遼三彩傳統工藝研究工作室”、“纖維藝術研究實踐工作室”及“中國畫專業的巖彩工作室”。其中,遼寧省博物館還為我院“遼三彩傳統工藝研究工作室”購置了價值16萬元的研究實踐設備,并組織省內專家為學生講授相關知識,現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三、工作室百花齊放,學生課上動手實踐
美術學院現有可用于學生實踐教學的工作室16個:油畫工作室、版畫(銅版、木版、絲網)工作室、巖彩工作室、書裝與紙藝工作室、陶藝工作室、金屬工作室、纖維工作室、髹漆工作室、造型工作室、印染工作室、服裝工作室、精工工作室、遼三彩傳統工藝研究工作室、東祥-首飾設計工作室(建設中)。
美術學院工作室為課程實踐創造了條件,在課余時間同樣對學生開放,老師主動為學生指導。工作室的設立為美術教學開展、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創造了條件。
1、繪畫專業—銅版、木版、絲網版工作室
版畫工作室分為版畫制作、版畫印刷兩部分,單獨劃分全封閉銅版腐蝕間。現擁有韓國生產的銅版畫印刷機2臺、木版畫印刷機1臺,屬國際一流版畫印刷機器。絲網工作室分為暗房制版和絲網版畫印刷兩個區域,現有國內最先進的用于絲網版畫制作設備總計28件。
2、繪畫專業—油畫工作室
油畫系2010年起實行以創作為核心的特色專業工作室制教學。將學生劃分為一個基礎點、兩個專業方向。即以基本能力為重點的基礎繪畫工作室(1—2年級基礎)、以寫實為重點的具象寫實繪畫(第一工作室)、以表現為重點的當代表現繪畫(第二工作室)。該專業實施工作室教學至今,效果顯著,成為遼寧省社科聯普通高校獲批課題,并成功舉辦了《第一油畫工作室、第二油畫工作室學生創作作品展》。
3、視覺傳達專業—書裝與紙藝工作室
書裝與紙藝工作室以國際前沿技術的設備為基礎,在視覺傳達專業的多數課程中應用,培養和提高學生在書裝、包裝、廣告設計等方面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在校時就能與市場接軌,畢業后能與企業對接。
4、公共藝術專業—纖維工作室、陶藝工作室、髤漆工作室、金屬工作室及首飾工作室
公共藝術專業是以講授材料工藝、藝術實踐為主的專業,學生在三、四年級分工作室制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在材料工藝方面的技能,為畢業后的社會就業實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5、產品設計專業—模型工作室
模型工作室是基礎課程教學實踐場所,現有多款打印設備和三維掃描儀,是沈陽市科技局組織成立的3D打印技術聯盟中沈陽2所高校成員之一。現有設備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造型設計能力,幫助大學生培養創新創業意識,提升創業技能,推進大學生創業成果的有效轉化,為設計市場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6、中國畫專業—巖彩工作室
中國畫專業巖彩工作室是以教授中國畫傳統巖彩技法為主,依托永樂宮壁畫臨摹課程為學生學習中國畫傳統技法提供了實訓基地。
7、服裝與服飾專業—服裝工作室
工作室較為完善的縫紉設備為學生服裝藝術實踐提供了條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