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哲學產生之日起,人類就從未停止“認識自己”。對于真正的哲學家而言,認識別人是門學問,認識自己是種境界。
“認識自己構成自己的道路。”甫入耳順之年的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教授顏曉峰,笑稱自己是名“蝸牛型”教員。27歲當教員,35歲評講師,42歲讀博士,50歲評正高。路在走,腳不停,一步一個腳印。
哲學不生產“面包”,卻教人志存高遠,不畏浮云。從教34年來,顏曉峰始終堅守在黨的思想理論建設陣地,奮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前沿,不變其志,不改其節,不悔其道。
用哲學之鏡映照社會現實,以理論之思觀照改革實踐,顏曉峰用歲月和心血鑄就精品,用風范和關愛撫育新人,在教學研究、著書立說中,把人的生命尺度和發展空間緊密融合在一起。
1.填滿“空袋子”,坐住“冷板凳”
“空袋子難以直立。”1982年,剛進入石家莊陸軍學院當哲學教員的顏曉峰深感知識和專業基礎的“缺位”:要想立得住,須下苦功夫。夏日傍晚,他背著挎包,裝上羅素的《西方哲學史》等書籍,來到校園的山坡上,借著余暉閱讀。晚上在辦公室備課到深夜,一塊床板往地上一鋪,連回宿舍的十幾分鐘都省下了。
1987年,顏曉峰進入國防大學攻讀哲學專業碩士學位,開始全面系統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此前,他多是揀選哲學史和哲學原理教科書以及少量經典著作,以用帶學,邊學邊教,為的是“快速充電”;此后,顏曉峰如饑似渴,孜孜不倦,為的是在這條“思的歷史性”的河流中淘粗取精,披沙揀金。
從1987年到2003年間,顏曉峰手抄的讀書筆記有77本,記錄了1400本書和文章的讀書體悟。
前幾年,有位同志拿來一篇文章清樣讓顏曉峰幫忙審看,其中十幾處馬克思、恩格斯語錄找不到出處,或出處有誤,顏曉峰沒用“百度”,僅用了半個多鐘頭,就全部搞定。
廣泛的閱讀,深入的思考,壘筑起顏曉峰穩固的知識結構,積淀著他豐厚的理論涵養。哲學的輪廓愈見清晰,理論的力量愈加厚重。朝向社會現實的精神世界慢慢敞開。
馬克思曾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的空間。”只有“坐住冷板凳”“十年磨一劍”,才能不負人生、有所作為。
在中國人民大學讀博期間,導師夏甄陶堅守馬克思主義哲學陣地,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高潔風骨讓顏曉峰習得真傳。回想起夏老在生命最后十幾年在視力衰退、呼吸困難的情況下仍思想不止、筆耕不輟,顏曉峰感動不已:“我還有什么理由不竭盡全力?”
“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非常有限,要把專業做好,必須學會放棄,以失為得;學會推辭,以退為進;學會不爭,以無為為無不為;還要學會恪守必要的缺點——如不好應酬。”自認“基礎差、起步晚、發展慢”的顏曉峰時刻提醒自己。
一個牙缸和肥皂盒用了40多年,一個人在家時給自己做的飯就是水煮剩飯剩菜,生活和消費力求簡單。顏曉峰的老母親追問,“你們學校像你這樣拼的人有幾個?”他笑著回答,“我們辦公樓里就不少。”愛人劉紅民始終理解他、支持他、體貼他。2011年,是他們結婚30周年。30年前,兩個年輕人旅行結婚上了峨眉山,在金頂遙望貢嘎雪山。30年后,他們重上峨眉山,沿著當年走過的山路走了一遍,再次看見了山腰上一片片高大的冷杉林,在當年住過的寺廟洪椿坪又住一晚。清晨下山,他們熱淚盈眶。
“一個人努力不努力,一兩天看不出差別,一兩年也未必看得出差別,幾年、十幾年或更長時間,一定能看得出來。”當年石家莊陸軍學院馬列教研室主任楊延欣評價的話,30多年后得到驗證。
十幾部著作、200多篇論文,“顯成果”背后是顏曉峰矢志不渝的“隱功夫”。在“顯”與“隱”間,他“把生命時間轉化為發展空間”,在“冷板凳”上創造價值,實現自我。
2.一本“反杜”,兩團“火”:循著光亮走向哲學
1972年,太行山脈的山坳里,17歲的顏曉峰渴望知識,憧憬著美好的世界。無書可讀的日子被割麥子、趕大車,織布裝梭、掄錘鑿眼擠占得滿滿當當。在連隊的炊事班,他又學會了燒火做飯、養豬種菜。
宿舍里唯一一本書——《反杜林論》的出現影響了顏曉峰的一生。那時,他并不知哲學為何物。
在自制的柴油燈下,借著微弱的光亮,玄奧的哲學世界就此打開。
理論的艱深枯燥并沒讓顏曉峰停止閱讀。盡管對他來說這本書難懂難記,如墮云霧,但“這種閱讀畢竟給我展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使我走進了一個世紀前偉人的思想,讓我領略了理論的深奧和魅力。”顏曉峰坦陳。
伸向外部世界的哲學觸角,總能敏銳探測來自時代的聲音。
1995年,“創新”被作為“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提出。“一個經濟領域的特殊概念何以成為社會歷史層面的一般范疇?”顏曉峰深入思考,唯有將創新納入廣闊的社會實踐,才能揭示其蘊含的哲學邏輯,突出創新的社會歷史作用。
研讀原著,提煉分析,在從經濟學到哲學的上升遞進中,顏曉峰注意到,創新已成長為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
哲學的追問和理論的反思,帶來的是知識創新功能的新發現——“知識創新是人創造歷史的一種活動方式,是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參量,當代社會,知識創新獲得了歷史理性與社會自覺。”
哲學的貧困只因其離開了現實的地基。對現實的關注,并不在提供圖解和注釋,而是加以批判反思,改造世界。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誠信問題凸顯。與僅把誠信當作一種道德訴求的觀點不同,顏曉峰還從不同經濟形態的歷史條件考察誠信的發展規律。對誠信的社會歷史考察不僅讓它扎根在堅實的實踐地基上,還賦予了誠信一種更為廣闊的眼界和意義。
在哲學與現實的“深呼吸”中,現實因哲學之光的透視倍顯清朗;哲學因現實之鏡的折射愈加精深。
幾十年來,顏曉峰眼前經常晃動著當年的兩團火:大鍋下的熊熊爐火和床頭前的微弱燈火。“爐火點燃青春,讓胸中激情不衰;燈火照亮青春,讓心底希望不滅。”
柴油燈下苦讀《反杜林論》,牽引著顏曉峰走向哲學;借著兩團“火”的光明,顏曉峰走向哲學深處。
3.“‘咬定’馬列不放松,立根就在教研中”
作為專業人員、教研干部,顏曉峰深知:“只能以專業為本,靠教研立身。”正所謂“‘咬定’馬列不放松”。
“真信馬列,才能講好馬列。”顏曉峰至今還清晰記得先后在3所軍隊院校任教時第一堂課的情景。1982年9月,在石家莊陸軍學院講“關于共產主義理想的幾個問題”,1990年9月,在后勤指揮學院講“馬克思主義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方法論”,1993年9月,在國防大學講“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學員凝視的目光,讓他深深感受到真理的力量,“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2004年上半年,顏曉峰成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防大學研究基地課題組、中央編譯局經典作家關于軍隊問題的基本觀點研究課題組成員,參與完成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研究》《中外關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軍事理論研究》等課題,并參與工程多部教材和課題的審讀修改。
2006年,顏曉峰由國防大學哲學教研室調入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時任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的全林遠回憶起當年的場景:“馬列所為顏曉峰提供了一個更加廣闊的‘舞臺’。”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性是實踐的,實踐是其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底蘊是規律的,哲學是其魂。
從1995年國防大學出版社的第一本個人著作《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法論》,到入選中宣部“學習理論文庫·理論家自選集”、出版《顏曉峰自選集》,再到2015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主編著作《建設法治中國》,20年來,顏曉峰出版個人著作10本,主編、副主編著作23本,參編31本。作為第一著作權人,2本獲全軍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4本獲國防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3本獲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優秀教材獎。豐厚的理論成果凸顯著顏曉峰不渝的理論追求: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互深入、有機融合,在實踐中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
要在專業領域內取得成就,在教學科研中拿出精品,唯有身沉氣定、心無旁騖,“立根就在教研中”。
1989年,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顏曉峰在《哲學研究》發表了他入學后第一篇論文《世界的二重化與哲學的演化》。為了研究這一課題,他在導師指導下,寫下了10余萬字的讀書和思考筆記。論文提出,“世界的二重化歸根結底是實踐的內在矛盾的曲折反映;產生形而上學的根源能否清除,取決于實踐的矛盾能否根本消除”,以此提出為形而上學在當代的存在和發展尋找新途徑和新形式。2001年,美國《當代中國思想》雜志“語言與思想”專刊,翻譯轉載了他10多年前寫的《中國哲學史上的言意之辨》,這篇論文也是他學習研究中國認識論史的一個成果。
回憶起當年的風發意氣,顏曉峰不以為意。在他看來,哲學終將賦予它篤定的追求者以思想解放的批判品質。當然,“理論勇氣和科學精神缺一不可”。
顏曉峰經常勸誡學生要苦練內功,因為通往理論深處并無捷徑可走。2007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生李艷龍牢記顏老師的教誨:“眼力好才能望得遠,腿功好才能登得高,水性好才能潛得深。”
2010年11月,一個來自西北邊陲的電話打進了顏曉峰辦公室。電話那頭是空軍某實驗基地士官葛立新。簡短介紹后,葛立新說明來意,欲向顏曉峰請教基層官兵學習科學發展觀所應注意的問題。“沒有拒絕,沒有架子,條分縷析,切中要害。”葛立新至今仍清晰記得當年的感受,“我腳下的路更加明確堅定了”。
在顏曉峰任國防大學馬列所所長期間,一位年輕教員寫了一篇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文章,他看后便向《求是》雜志推薦。當作者提出要把顏曉峰列為第一作者時,他明確告訴對方“這不符合我的本意”。
年輕人的迅速成長成才,是對顏曉峰的最大安慰和最高獎勵。在他任職期間,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被評為全軍人才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因研究宣傳黨的創新理論作出突出貢獻,中央軍委為研究所記一等功,學校為他記二等功。
清正、堅毅、平和、大度,是顏曉峰留給大家的印象。許多年輕人把他當作立業修身、處事為人的“范本”。
讓人敬佩的是,在潮起又潮落的世界上,顏曉峰始終守得住清靜純粹不怨艾,看得開名利得失不悵惘,擔得起使命責任不推辭,目標如一,不負人生。
顏曉峰說:“堅守的快樂莫過如此!”
4.“老祖宗不能丟,大道理還要講”
作為一名軍隊理論工作者,顏曉峰時刻把為黨和國家事業、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理論支持作為根本使命。
頭頂常懸之“劍”與胸中緊繃的“弦”,讓顏曉峰始終以堅定的政治信仰、強烈的使命意識和高度的責任精神,全身心投入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工作中。
“老祖宗不能丟,大道理還要講。”顏曉峰堅持這一基本遵循,及時學習研究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密切關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悉心體會人民群眾利益要求,用理論的方式履職盡責。
“老祖宗不能丟。”如何處理好歷史與當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是怎樣對待“老祖宗”的一大問題。
針對社會上一些人認為“老祖宗”過時失靈而數典忘祖,顏曉峰撰文指出:理論自信源于科學理論品格,這就是與時俱進、扎根實踐、服務人民。
“大道理還要講。”關鍵是怎樣講好大道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重要論述。為加深理解這一重大思想,把中國夢這一形象表述與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緊密結合,顏曉峰先后撰寫《為什么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的動力之源》《深入領會中國夢的豐富內涵》等文章,力求把這個“大道理”講準不跑偏、講實不空泛、講活不呆板。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后,顏曉峰多次撰文解讀,提出治理是社會歷史的基本要素、基本機制、基本實踐,從人治到法治是治理文明的必然要求,并從思維方式角度分析法治思維對社會歷史的變革意義。
始終與黨的理論創新同步,與國家改革發展的實踐創新同行。顏曉峰深知思想理論建設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性建設,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保證和理論基石,必須不辱使命,作出貢獻。
當年柴油燈下苦讀馬列經典的熱血青年,堅守理想信念,不動搖、不放棄、不后退,一直走到今天。他懷念父親時寫道:在大地擁有自尊,讓人們感受親近,給眾人一方凈土,像春蠶絲盡方休。子承父脈,我們從中也讀出了他的人生志向。
人還在路上,路仍在腳下,顏曉峰步步不回頭,繼續走在理論高峰的征途上。
專家名片
顏曉峰,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教研部教授,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原所長,專業技術少將,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國防大學研究基地課題組成員。國防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常務理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軍隊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獎、全軍愛軍精武標兵,立二等功1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