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被戲稱為“宇宙中心”的五道口的地鐵站出口發傳單,出入地鐵的人川流不息,但王培拿著傳單的手卻遲遲沒有伸出去,他似乎在尋找著特定的目標。離地鐵口不太遠的地方,有一家名叫“樹餐”的餐廳,他是老板,也是員工。去年四月份的時候,他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名在讀碩士研究生,但現在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創業群體中的一員。
在全國,像王培這樣的在校創業大學生人數不少,創業項目也是五花八門。據人社部統計,2012-2014年的就業狀況并不很理想,創業成為了一批大學生的選擇。在校大學生創業,是大學生創業的初嘗試,社會各界對此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在校大學生若創業必會影響學業,有人質疑在校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會栽大跟頭,等等,在校大學生創業者自己的聲音卻被淹沒其中。
“互聯網+”給創業帶來新機遇
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這些名字時常浮現在眾多創業者的腦海中,他們的成功與非凡成就對于大學生創業者來說,是一針強心劑。“這些人都是創業者的偶像,提到他們創業者都會覺得臉上泛著紅光。”這是一名正在籌備創業的90后大學生小高的感受。大學生創業群體中,也存在著偶像,像被邀請參加總理座談會的王銳旭
目前,在大學生創業者群體中,借助互聯網的東風,似乎是多數創業者的共識。不少創業項目一窩蜂地往互聯網上靠,成功的創業模式被競相模仿,萬人共擠獨木橋,但失敗者眾,成功者少。王培很理解這種現象,“因為較很多傳統行業來說,在互聯網領域,還有許多值得創新和進步的地方。”
大學生創業中,賣水果或做餐飲,是否與互聯網掛上鉤就會更容易成功、出名?是,又不是,王培給出了這樣的回答。回憶起“樹餐”的初創階段,他感觸頗深。“樹餐”在正式營業前一直都是通過線上宣傳,在微信朋友圈、公眾號上的宣傳力度很大,但“樹餐”正式掛牌營業的那天,僅僅賣出了一個8塊錢的水果杯,這讓他和他的創業團隊很受打擊。原本以為,在互聯網時代,線下宣傳方法老套,但第一天的出師不利讓他們不得不回歸線下宣傳,干了不少“接地氣”的事兒,比如站在地鐵口發傳單。
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意味著互聯網的能力與傳統行業生命力的結合,歸根結底,做好行業的本職工作才能更長久。與王培南北相隔的南京在校創業大學生芮正琴,從“飾品一生”到“阿要辣油”都成功利用了互聯網的宣傳優勢,但她認為,在非技術創業中,產品口碑好壞才是決定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
說到創業與成名的關系,星空助學項目“桃李幫”的創始人李申最有發言權,他們的在校創業團隊做的是公益創業,不求出名。
“互聯網+”的提出,的確刺激了不少大學生創業群體涌向互聯網行業,但成名與互聯網行業并不能畫上等號。經過創業的洗禮,王培們覺得,沒有興趣,沒有想要實現夢想的沖動,很難繼續在創業路上一直走下去。
創業過程不是一出“獨角戲”
中國俗語有云:“萬事開頭難。”在校大學生的創業,難就難在想法有了,如何去實施。在校大學生從有一個點子到決定創業再到完成準備工作,顯然并非一出僅僅由大學生創業者個人就能撐起的“獨角戲”。
創業資金哪里來?國家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在貸款和稅收等方面均有優惠政策,但與已經畢業的大學生群體不同,在校大學生創業的資金多為自給自足,草根創業較為常見。沒有成果,找投資人成功的幾率幾乎為零。創業資金對初創業時的王培來說也是一個難題。所以,他選擇了籌集團隊成員自有資金的方式。王培回憶說,當時團隊成員有兼職做翻譯的,賺了一些錢,自己本科也小打小鬧存了一些錢,這都是他們的“血汗錢”,后來全投到“樹餐”上去了。
“一個有創業心態的團隊也很重要。”“桃李幫”創始人李申說。在校大學生創業群體中,以團隊的形式創業是常態現象,不僅因為大學生創業資金眾籌的需要,還因為團隊成員的思想觀點的碰撞往往能產生火花,這有助于解決創業中出現的問題。芮正琴說,與其說她和創業團隊其他成員有一條戰壕里的“革命友誼”,還不如說是吵出來的感情。
學業與創業如何兼顧?這或許是每一個在校創業者都要考慮的問題。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李申的團隊成員們,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專業背景,所以星空助學項目在開學季時遭受了“滑鐵盧”。他說,他原本以為在校大學生創業根本行不通,現在休學創業的政策可以激勵更多的在校創業者。
對于王培們來說,還存在一個更大的問題:家人和朋友的看法。創業者在創業的準備階段最希望得到來自家人的支持。王培說:“創業是一個最親的人都反對的過程。”做生意的父母,難以接受名校畢業的兒子走上創業的道路,所以他們不太支持王培創業。社會上的質疑聲還可以忽略,但是家人的不支持,對于王培們來說卻像是抽走了可以倚賴的后盾。
大學生創業的心路頗為曲折,但對他們來說,創業不是一場獨角戲,而是需要政府、學校、投資方、團隊和家人聯袂出演的戲劇,其中的酸甜苦辣也需要共同品味。
在校創業并非“獨幕劇”
大學生在校創業的成功案例,一直是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創業者和他的項目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在這之后,又剩下了什么?
在校大學生創業群體由于其特殊性,常常會面對這樣的質疑:在校創業能做得長久嗎?持久性的確是對在校大學生創業的一個重要考量,但是也正因為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如果僅僅用創業項目的持久性去考量大學生創業者,這會讓王培們很困擾。王培說,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和自己在創業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很多時候會漸漸改變原來的創業想法,會有新的想法、新的創意想要去實現。
獨幕劇,一個場景一劇到底,直接明了。但是大學生創業,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創業卻不可能如獨幕劇這般。李申對于創業的看法是,大學生創業者其實是在不斷嘗試,不斷試錯,也在不斷成長。這樣一個新興的群體需要導師的指導,但是路還是自己走下去的。
芮正琴用“飾品一生”積累的資金創立了“阿要辣油”,如今她和她的團隊正在“謀定而后動”,進一步研發市場青睞的新產品;李申在結束了星空助學項目后,正在上海參觀上海實訓基地,開始著手組建新的創業團隊;而王培如今已經畢業,經過了“樹餐”的創業嘗試后,開始做一個“辣翻全國”的互聯網食品品牌,叫“阿雄的食品工廠”,讓消費者參與到生產、銷售的全過程。雖然他們沒有在原來的創業方向上一直走下去,但是他們的創業仍在繼續。
波士頓時間4月25日下午,京東集團首席執行官劉強東在哈佛中國論壇上談創業時說,這是最好的時代。的確,對于創業者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創業與創新被推到了世人矚目位置的時代,大學生創業正當時。
有人將大學生創業者比成這個時代的獨行俠,但王培們卻在告訴我們,他們具有“獨行俠”的精神,但大學生創業不是“獨行俠”所能勝任的。在校大學生創業更希望得到社會各界的幫助與認可。他們希望,有一天,他們會被稱作“改變世界的人”。
■創業小故事
陳鑫:擅烤冷面的碩士
“剛開始干這個的時候,思想負擔還是挺大的,尤其怕碰見以前的老師和同學,但時間長了就習慣了,又不是什么丟人的事兒”,陳鑫在說話的同時將一份熱氣騰騰的烤冷面送到一旁等待的買者手中。帶著一副黑框眼鏡、臉上書卷氣濃郁的陳鑫在一眾攤主間顯得頗為醒目。這位畢業于北京某“211”重點高校的化工專業碩士在2014年6月畢業后,做出了一個讓親友、師長們難以接受,令身邊的朋友大跌眼鏡的決定:在母校門口擺攤賣烤冷面。
“起初確實沒想過干這個,本科畢業后為了來這里讀研我先后考了兩次。”陳鑫坦言研究生畢業后找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既符合父母的期望也是自己當初的人生規劃。“改變發生在畢業求職的過程中,理想與現實有太大的差距。”陳鑫這樣敘述自己畢業那年求職過程中的心態變化。
“當時就想著自己創業,后面覺得烤冷面成本低上手容易就決定先干這個”。陳鑫也強調自己,因此我并不是真的因為找不到工作迫不得已才來烤冷面,“機會還是有的,只不過越是細細思量越覺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別看只是自己做點小生意,剛起步的時候非常艱難,我敢說自己這一年吃過的苦也比那些去工作的同學們多多了,稍稍動搖一點可能就會前功盡棄”。
郭勝:同學眼中的“折騰王”
■中國教育報實習生 李澈
和陳鑫在畢業后即創業不同,大學期間在同學眼中就愛“折騰”的郭勝在工作之后又選擇了創業。
大學畢業后的郭勝進入了南方某省中石油下屬一家國有企業,端上了很多人羨慕的鐵飯碗。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很快讓郭勝覺得意興索然,通過觀察身邊人的生活他產生了創業的靈感:針對年輕父母搞親子教育培訓。郭勝開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踐行自己的想法,盡管先期投入了數萬元用于宣傳,但招生情況并不理想,郭勝意識到自己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軟肋:縱使口才過硬、相應的知識儲備豐富,但自己尚未成家孩子更無從談起,自己的親子教育理念又怎能讓年輕父母們信服呢?
人生中第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創業項目草草收場,但郭勝的創業熱情不僅沒有消減,反而一不做二不休地在工作半年后辭職回到北京尋求更好的創業機會。“首先創業應該先找準靠譜的項目,不能憑一腔熱血想當然的就上,最好還是先在一個行業有了一定的閱歷和人脈看準了機會再出手。其次,想創業應該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一個人精力總歸有限,能力上肯定也有短板,有了一個能彼此配合的團隊才能解決創業路上很多問題。”郭勝反思說。
■地方經驗
天津市:
外地高校畢業生在津創業準予落戶
天津市規定外地高校畢業生在津創業的,準予落戶,規定大學生創業扶持期為畢業前2年和畢業后5年。在資金方面給予眾創空間支持:對經認定的眾創空間,分級分類給予100至500萬元的一次性財政補助;引導眾創空間運營商設立不少于300萬元的種子基金,用于對初創項目提供借款,以及收購創業者的初創成果,市財政按30%比例參股,不分享基金收益,基金到期清算時如出現虧損,先核銷財政資金權益。對眾創空間內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給予1年崗位補貼和3年社會保險補貼。大學生創業且租賃房屋的,提供為期2年的補貼。
黑龍江省:
政府采購優先選擇大學生創業企業
黑龍江省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創業企業入駐各類大學生創業孵化器采取的資助是前兩年免費,第三年按50%繳費的優惠扶持政策。大學生創辦小微企業直接參與政府采購投標的,在評審時給予價格6%至10%的扣除,各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項目時,同等條件優先選擇大學生創業企業。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或自己研究取得發明專利成果,其創業成果轉化成功的,可利用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按照技術交易額的10%,給予不超過20萬元的資金獎勵。
云南省:
對首次創業大學生提供不超10萬元貸款
云南省對首次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不超過10萬元的免擔保、免利息創業貸款,并減免相關稅收,對首次創業并穩定1年以上的,給予1000元至3000元創業補貼。對于帶動5人以上就業且實際貨幣投資在7萬元以上的,每戶給予3萬元補助,有貸款需求的,給予10萬元以下銀行貸款支持。經“貸免扶補”或小額擔保貸款政策扶持,經營穩定并帶動就業的經營實體,經過評審后,再次給予2年期50萬元以內的貸款扶持,按照人民銀行公布的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60%給予貼息。對畢業學生和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開辦網店的,也會有相應的資金補貼。
湖北省黃岡市:
大學生創業“十免”扶持、“五有”保障
大學生創業3年內免費提供辦公設備、網絡接入、創業培訓、創業咨詢、科技項目申報等10項服務,從資金、辦公場所、廠房、住房、創業導師5個方面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保障。對經認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技術要求的企業,給予最高20萬元的一次性資金資助;成功經營一年的,經認定后給予實際到位資本金30%、最高5萬元的一次性創業補助。畢業生創辦企業申請小額擔保貸款,不受出資額和注冊資金的限制,按生產規模和流動資金需求確定擔保額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