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來之前,我以為中國是個只有成龍、李連杰和炸醬面的國家。”來自韓國的宣晗彬說。同樣困惑的還有巴基斯坦的馬素德:“在到處都是高樓大廈的中國,我卻‘看’不到中國文化。”他在牛仔褲堆里努力搜尋著旗袍的影子,想學套中國功夫卻苦于找不到老師,日常生活里更多的情景是文化碰撞帶來的尷尬和誤會,他渴望深入了解,也充滿質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文化專題》課程是留學生必修課,每學期有300余位留學生學習,分2個班級授課。這些留學生來自亞洲、歐洲、美洲等幾十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漢語水平有限。“把中國文化課堂打造成為一個鮮活、靈動的體驗式的教學平臺,對于加強留學生中國文化教育和弘揚中國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思政部授課教師趙崔莉說。
紙上得來終覺淺
周三的一個下午,《中國文化專題》課程照例進行,一點半剛過,上課學生陸續坐滿教室,趙崔莉今日的授課內容是中國茶與酒文化。
伴隨著古箏悠揚,一段中國茶藝的視頻吸引了在座學生的興趣,喧鬧的課堂逐漸安靜下來。畫面里,從選茗、擇水,到烹茶、茶具藝術,茶藝師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接著,有韓國學生主動上臺演示倒茶過程,捏著蘭花指造型的他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在幾位同伴連蒙帶猜、指手畫腳的協助下,他終于完成整個過程,下臺時已經滿頭大汗,又回頭朝視頻中女子拱了拱手。
為了尋找共鳴,趙崔莉邀請了一位法國女生一同探討茶葉,女生欣然講述起幼時家中購置茶葉的瑣事,趙一一問詢細節,并與中國茶葉做了詳細比對;當女生說起法國特有的加味茶,趙也不甘示弱,賣力地描述起自己安徽老家的祁門紅茶。
“趙崔莉老師采用的體驗式教學法與思政部進行的思政課和文化通史課教學改革的思路、方法和要求具有一致性。”思政部主任李景瑜說。體驗式教學是指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在李景瑜主任看來,針對留學生的文化專題體驗式教學,通過情景展示來表達對于文化的理解和體驗,非常有效,也能充分調動留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韓劇、日劇、寶萊塢大片的第一放映室
拍攝微電影是留學生喜愛的教學展示形式。古都新貌和文化魅力常常在留學生的鏡頭下散發出別致的美感:當身材高大的外國小伙子出現在胡同深處,與一位中國老人進行棋盤對弈時;當老北京布鞋店里,金發碧眼們用著不太流利的中文夾雜著英文,與店主討價還價時;當外國賓客出現在文房四寶前采訪民間藝人,探尋毛筆種類和制作時,不同文化的碰撞,鮮活生動,妙趣橫生。
韓國留學生梁大圓自編、自導、自演的微電影《中國、日本、韓國的戀愛方式》中,三對不同國家的戀人“談起戀愛”。影片著眼于生活細節,展現了不同文化、不同階段下愛情的變化。類似送禮物或是聯系不上戀人的情境,則讓觀看的同學仿佛置身于中、日、韓劇任意切換模式,不時捧腹大笑。
另一組拍攝的《留學生的北京生活》更像是一部印度寶萊塢的巨獻,歌舞氣息很濃,體現出留學生張揚的個性。故事圍繞一個男留學生初次來到北京,通過中介公司找住房、去飯店點菜不識中文菜名的尷尬,去教師上課以及借宿學習回到住宿的路上場景。男留學生一路上在優美的旋律中、拿著攝像機自拍,腳步歡快、舞蹈奔放、笑容開朗,校園美景不斷交替,組員大秀集體舞,展現著留學生在北京的歌舞青春。
逐漸地,從地鐵文化到廣告市場,從企業精神到民族傳承,《中國文化專題》的課堂上,留學生們開始由“找不同”到“找原因”。“我們需要有理解和包容的心態,認可彼此的差異,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韓國學生宣晗彬在一次作業中總結道。
“我常教他們,海納百川,兼容并包。”在趙崔莉看來,文化差異并不是問題,課堂教學中“獨立思考”和“自我體驗”是關鍵所在。有了氣氛和態度,知識才容易內化和深化,而非一種強迫或負擔。
難忘的課堂婚禮
留學生們至今難忘去年那日的課堂,寧遠528教室變成了一個盛大的婚禮教堂,彩色的氣球布置在黑板和階梯教室的中間主路上,學生們皆穿上筆挺的西裝和晚禮服,精心化妝。這是一個標準的國際婚禮,法國的牧師操著流利的英語,熱情洋溢地主持婚禮;哈薩克斯坦的新娘和阿富汗的新郎互念誓詞,交換戒指;韓國的禮儀小姐手捧鮮花,印度尼西亞的伴娘獻聲現場。
這是一節期中展示課,全班被分為14個小組,按照要求采取靈活手法展示各國文化。
坐在講臺下面的同學們激動地拿起手機拍著照片。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是體驗式教學的宗旨,“這是情景推動的力量,你自然地融入學習,各種感官自然地參與,就像打游戲、看電影、聊天一樣輕松。”趙崔莉說。
回憶起整個籌備過程,組長林君美笑言“緊張而刺激”。不料原本計劃研究的選題與其他小組的相重復,為了吸引觀眾和老師,組員多方討論,幾經變更,最終才確定了中西方婚禮這一主題,并創新了展示形式。與此同時,準備時間倉促、成員行程協調困難、道具器材不足……面對諸多挑戰,組員皆一一克服,力求一場完美的演出。
事實上,由于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參差不齊、相差懸殊,文化差異較大,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前通過大量、細致的個案調查研究,對學生的語言接受能力、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等情況進行充分了解后,才能編排分組。
“去之前,我們無法想象來自十余個國家的伙伴能夠一起和諧相處甚至玩耍。”任周永帶領著他的小組剛從香山回來,為了拍攝期中作業,全組特地騰出一天的時間前往參觀,每人都帶了各自國家的美食共同分享,緩解爬山的疲勞。一路走來,組員們除了知識,更學會了如何與同學、陌生人以及不同文化的人相處合作,并且解決矛盾。“這種體驗是非常豐富、深刻并且難忘的。”任周永說道。
“可惜這不是中文”
趙崔莉辦公室的柜子里留存著上過這堂課的每位學生的作業手稿、論文乃至花名冊,上面密密麻麻布滿的是她的課堂手記。“水至柔而無堅不摧”,思政部的課改計劃穩步推行著,精心打造著這個特殊的文化課堂。
留學生從這里走出去,活躍在更大的舞臺上,做中國文化傳播的使者。朝鮮姑娘蔡敬玲為組長拍攝了《十三式太極》,展示有上千年文化的太極拳的起源、打法、好處。還有留學生介紹中國古典音樂、古典舞蹈。一幕幕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被搬上留學生講臺,《中國文化專題》課程成功搭建了中華民族文化和其他國家民族文化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西方人對于中國文化和語言有著嚴重的心理障礙,‘中文’在我們的語系中泛指不可理喻之事,或是看著新鮮又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來自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在一次分享中,談及法國讀書的一次經歷,試卷略難,旁邊同學便嘟囔道“C’ESTDUCHINOIS”(這簡直是中文!)。“我當時聽到后非常不舒服,話中有話地回了一句,‘可惜這不是中文’。”
借助《中國文化專題》這堂課,葉卡捷琳娜真正觸碰到了中國文化和不為外人所知的風土人情,基于理解的基礎上,她對于中國有了更深的熱愛。在她看來,一個學期的學習遠遠不夠,中國文化的魅力需要深入了解和細細品味,體驗之旅,未完待續。
■聲音
這門課對于留學生理解中國文化非常有用,課堂的組織也非常有趣。體驗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對于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參與度,比如說讓他們通過這門課程的各種具體活動,可以深入到課程的學習情境中。
——思政部主任 李景瑜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期中考試的考察形式,我是第二組的組長,帶著14個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們去爬香山,之前我們之間存在著很多不同的文化差異,但是通過爬山的過程,后來真的變成像一個國家的朋友一樣了。
——2014級經貿學院留學生任周永
通過這個課堂,我學習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中國文化,我可以和朋友們更多的交流我們在課上學的文化,也互相交換我們了解學習到的不一樣的中國文化,如果老師也可以多多教我一些中國現在的流行用語就更好了,例如“萌萌噠”、“有錢任性”、“你是我的小蘋果”。
——2013級中文學院留學生崔允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