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化學學院周震教授課題組,在新型儲能體系-可充電鋰二氧化碳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以石墨烯用作鋰二氧化碳電池的空氣電極,以金屬鋰做負極,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能量。課題組把鋰二氧化碳電池稱為“可呼吸”電池2.0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化學學科三大傳統頂級期刊之一《應用化學(國際版)》,并被編輯選為熱點論文。
“可呼吸”電池的初級版本是鋰氧氣電池,它以金屬鋰作負極,正極為由碳、貴金屬或過渡金屬氧化物等構成的空氣電極,放電時從空氣中獲取氧氣,充電時再放出氧氣,因此被譽為“可呼吸”電池。鋰氧氣電池具有最高的理論儲電能力,如果用作電動汽車電源可以連續行駛800公里,而使用鋰離子電池的電動汽車僅能夠連續行駛100多公里,而且鋰離子電池的提升理論空間有限。所以目前電動汽車價格高,市場認可度低,需要政府給予一定補貼。現實的需求更加呼喚鋰氧氣電池盡快取得突破。
課題組通過簡單易行的溶膠凝膠方法,制備了一種同時具有層狀大孔與介孔通道的碳氮多級復合結構材料,作為鋰氧氣電池的空氣電極,表現出了非常高的電化學活性,尤其是循環穩定性得到了明顯改善,可以連續充放電160次以上。空氣電極性能的改善正是得益于這種材料獨特的結構。大孔和介孔為電化學反應和氧氣傳輸提供了良好的場所與通道,而材料中存在的大量吡啶結構的氮提供了電催化反應的活性位點。同時,研究人員通過理論計算證實了吡啶氮的催化作用。相關成果發表于《先進功能材料》上,該研究進一步優化了鋰氧氣電池的性能,為這種新型儲能器件的實際應用打下了基礎。
鋰氧氣電池的研究是當今新能源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國內外許多高校和研究機構都致力于此。周震課題組在鋰氧氣電池中使用了獨特的空氣電極材料,并引入高性能計算模擬來指導實驗,為鋰氧氣電池催化劑的設計和研發指明了方向。
“現在課題組將氧氣換成二氧化碳,一來是原料制備方便,空氣中七成是二氧化碳,二來增加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鋰二氧化碳電池看作是一代‘可呼吸’電池的升級版本。”周震介紹。此外,由于全球變暖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造成的,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成為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如果能把二氧化碳變廢為寶,資源化利用是一條理想的出路,這也成為國際上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可充電鋰二氧化碳電池的構想,迸發于課題組成員蘇利偉博士3年前的一次實驗。他發現,碳酸鹽做鋰離子電池負極儲鋰容量異常高,且在反應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氣泡。此后,博士生張彰開始建立鋰氧氣電池的研究平臺,經團隊成員反復實驗,不斷改進電極性能,首次將石墨烯用作鋰二氧化碳電池的空氣電極,表現出了優異的性能,可連續充放電20次以上,這是截至目前的最高水平。鋰二氧化碳電池性能的改善得益于石墨烯的高導電性和大比表面積,為電化學反應提供了良好的場所。
目前,盡管可充電鋰二氧化碳電池的研究剛剛起步,基本原理尚未完全清楚,動力學性能和充放電循環能力還有進一步提升空間,需繼續深入研究。但專家們認為,該研究為推動二氧化碳在能源儲存與轉化領域中的應用,以及實現鋰氧氣電池向鋰空氣電池的飛躍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