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于一九三八年在延安寫的“抗戰宣言”。
周恩來一九三六年指示中共中央情報部部長胡鄂公促成抗日統一戰線的書信。早報記者 高征 圖
早報記者 徐蕭
“目前我國所遭際之大難,非集中全國力量,不足以謀挽救。”周恩來1936年致中共中央情報部部長胡鄂公的書信中,這樣強調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周恩來寫這封信的時間恰是“兩廣事變”和“西安事變”之間,鑒于胡鄂公在“兩廣事變”中的巨大貢獻,周恩來希望其再接再厲,繼續團結一切力量。
這封信是將于明日開展的“抗日戰爭與中美關系珍貴文物展”的重要展品之一。本次展覽由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高校智庫宗教與中國國家安全研究中心承辦,在復旦大學蔡冠深人文館舉辦,展期為70天,暗合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意。
本次文物展發起人、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徐以驊告訴早報記者,“(周恩來的)這封信可視為中共領導人通過地下黨及民主人士促成全國各界力量聯合、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高指示,可以看到中共在‘西安事變’前敏銳地把握到時局的變化,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所作出的努力。因為這封信是私人收藏,鮮為人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研究意義。”
本次展覽將展出230余件與抗日戰爭和中美關系相關的歷史文物,其中大部分展品為首次公開展出,見證了中國各階層、各民族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所具有的重要歷史地位。
展品大部分為首次公開
此次展覽的展品內容涉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中美兩國政府首腦、軍事將領、外交使節、學界名流、社會賢達的手稿、信件、簽名照片,以及抗戰時期若干重要機構和重大事件的文物資料,最主要的特色是所有展件均為文物級的原件,絕無復制品、翻拍照片。
徐以驊告訴早報記者,這次展覽從今年2月份開始策劃,積極調動各種社會資源籌集文物展品,另一方面聯絡了社會各界人士參展,包括原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上將、105歲高齡的抗戰老戰士趙贈熊等在內的社會各界人士都會出席4月17日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舉行的開幕式。
展覽共分中共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中美關系、文教戰線的抗日斗爭三個方面。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這一部分中,一份毛澤東于1938年在延安創作的“抗戰宣言”及“奮斗”題詞手稿格外引人注意,手稿上書“整個中國是一個抗日大學,希望出去學得更多的東西,日本法西斯是能夠戰勝的”。
在展覽第二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與中美關系”,則通過中美政府首腦書信往來、美國實際援助等方面,直觀展示了抗日戰爭期間的中美合作以及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逐漸上升的過程。
美國總統羅斯福分別在1938年和1943年給蔣介石的兩封信札,清楚地反映出美國對于中國及遠東戰爭的態度轉變。1938年,在“不干預”政策的指導下,羅斯福對蔣介石的求助電報并不十分重視,在一個月后才復信,“客氣”地表示“愛莫能助”。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美國無法置身事外,更加無法忽視中國在遠東戰爭的重要作用,所以1943年羅斯福給蔣介石商談即將召開的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而且里面語氣親切。
最后的“文教戰線的抗日斗爭”部分,主要是學者、文化名人的墨跡、書畫。本次展覽的文物鑒定顧問顧明認為,本次文物展的展品是國內關于抗戰文物尤其是該時期中美關系文物民間收藏水準的代表,具有很高的學術和歷史價值。
抗日文物展有助于
校園愛國主義教育
抗日戰爭期間,復旦大學也曾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八一三事變之后,復旦大學被日軍占領。1938年,復旦大學在重慶北碚復課,師生一同舉辦民眾學校,創設社會教育委員會,提供法律咨詢、副業指導,組織宣傳隊、歌詠隊、話劇隊,從事抗戰救亡宣傳。
徐以驊認為,紀念抗戰勝利、維護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后世界秩序,是今年我國外交工作的主題之一,在復旦大學舉辦“抗日戰爭與中美關系珍貴文物展”意義重大,而抗戰歷史和中美關系研究均為復旦大學具有較高研究水準的領域,以此為依托舉辦的文物展,將成為整合學界研究與民間收藏資源的良好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的作用和功績越來越被重視和肯定,但是也出現了不少夸大、拔高的聲音。所以徐以驊認為,“本次文物展對于在學生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史素養,客觀地看待歷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