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一年的全國高考,被稱為“高壓線”“碰不得”,但事實卻是,總有人試圖觸碰,總有人躍躍欲試。不久前結束的高考再曝舞弊案,江西警方根據記者舉報,把雇人替考的學生李士雨從校園帶走。當事人回憶,當時的李士雨“非常愕然”,因為從老師到考場,“之前明明都打點好了”。
而作弊行為,不僅僅出現在中國的高考中,自去年10月起,東亞地區美國高考(SAT)考試因為中國考生的大面積舞弊,已經連續數次被延遲。近日,美國馬薩諸塞州政府還因為替考案公開起訴了15名中國考生。
無論在什么考試制度下,無論處罰多么嚴苛,總有個別學生、家長心存僥幸,試圖挑戰底線。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替考、舞弊接連不斷,誰該為此負責?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總編輯陳志文。
“實際上是家長舞弊,家長替考”
記者:高考是最嚴格的考試,考生作弊行為卻屢屢發生。這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當下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陳志文:學生舞弊,出資者是家長,操作者是家長,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是家長舞弊,家長替考。而缺乏底線,是根本的社會原因。當孩子上學成為頭等大事時,這種不擇手段的做法就變得多起來了。當下最亟待解決的,首先是加重懲罰。比如一次作弊,就剝奪其受教育權,還會有多少人鋌而走險?
程方平:從近些年高考作弊屢禁不止的情況看,首先是社會上還一直存在對作弊的畸形需求。其原因一是“服務”提供者利用了考生及家長對高考作用的迷信;二是行政、法律的制裁力度有限,犯規成本遠小于雙方作弊的獲利;三是除少數現代化大城市外,在一些市縣對作弊的監控仍比較薄弱,缺少多部門協同、有力的配合。在目前的情況下,高考作弊還屬于“違規”,而非“犯法”,懲治的力度不足以產生有效的震懾,其巨大的社會危害也未能被廣泛認識,以致參與作弊各方都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即便被抓,也無礙根本利益。所以,最亟待解決的是馬上立法,要拿出對待“酒駕”“吸煙”的立法態度對待這一關乎中國教育、中國社會公平、中國誠信體系的大問題。
“需要明確有力的懲處和誠信記錄的約束”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弊是由于我國誠信體系的建立尚不完善,導致不少人有僥幸心理。杜絕作弊這道題有解嗎?
程方平:有。一個國家誠信體系的建立,不能僅靠道德約束和個人覺悟,也必須有嚴肅的法律與之相輔相成。只要有法可依、認真執法,違法的非正義就首先得不到支持;其次,有明確有力的懲處和誠信記錄的約束,作弊者自然會“算賬”,并退避三舍。很明顯,在建設誠信體系等方面,我們還有亟待加強的地方,但并非不能迎頭趕上,關鍵是愿不愿意嘗試和作為。
陳志文:無論在哪里,舞弊都是違法甚至犯罪,并不是誠信調整的主要范圍。當人缺少底線的時候,就無所謂什么考試了。中國越來越多的孩子參加美國高考,不少家長于是盯上了美國高考。但是美國沒有中國高考監考嚴格,造成了一些可乘之機。幾乎每逢SAT考試,必發生大面積舞弊,據報道,去年有5000多人因舞弊被取消成績,其中多數是中國學生。托福考試,一些考生因為國內監考嚴格竟然不遠萬里跑到美國去考,目的就是舞弊。這次美國馬薩諸塞州起訴舞弊學生,我認為是一件好事,起碼可以警示很多人。當然,除了嚴懲外,最核心的是解決人的底線問題。在香港SAT考場,培訓機構公然拿著即將開考的題到處散發,為什么?因為他知道這是最好的廣告。
舞弊與考試本身無關,要構筑的是信用
記者:杜絕舞弊,還需要跨越哪些障礙?
陳志文:如果不嚴懲,不解決社會底線問題,再理想的高考狀態也不能杜絕舞弊行為本身。美國大學是申請制,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仍然會有舞弊現象?
很多人認為高考制度本身是導致舞弊的原因之一,我認為這完全站不住腳。舞弊和考試本身無關,無論是中國高考,還是美國高考。
學生們并不是因為考不上才舞弊,現在全國高考計劃錄取比例已經超過75%,但是人人都想上北大,現實嗎?違規就要重罰,當然,更重要的是從道德、傳統文化等底層重新構筑大家的底線與信用。
程方平:最理想的高考狀態,就是公平公正、有法可依。在這方面,中國的教育界、考試界已經有了許多積極的嘗試。目前,必須跨越的觀念和制度障礙包括:
首先,突破對立法的錯誤理解,可根據已有的共識和原則,盡快出臺《考試法》。如果有了這樣的法律,不僅有利于高考,也有利于公務員考試、專業證書考試等,更有助于整個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
其次,中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已多年,但機會與資源多偏向正規化、公立與所謂的名牌大學,這是很不理智的。因為,多元化、容量大、成本低的地方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民辦大學、網絡大學都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在這方面,國外有許多有益的經驗,關鍵是加強各級各類高等教育機構的學歷互認,就可以激活與融通很多高效、低價的教育資源,解決目前難以解決的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